秋老黄花,风吹画角,高云耸出苍峦。净土无多,青留片席苔斑。烛龙含火千山里,送阿香、弹路阗阗。祓闻根,一径云璈,风吹岩关。
六年如梦西风苦,算几番吹帽,头白尊前。堕笏司空,移家未卜王官。飞鸿底事分南北,遍人间、落叶天寒。紫萸香,如此虫沙,如此江山。
高阳台 · 旧日耸云山秋老黄花,风吹画角,高云耸出苍峦。净土无多,青留片席苔斑。烛龙含火千山里,送阿香、弹路阗阗。祓闻根,一径云璈,风吹岩关。
六年如梦西风苦,算几番吹帽,头白尊前。堕笏司空,移家未卜王官。飞鸿底事分南北,遍人间、落叶天寒。紫萸香,如此虫沙,如此江山。
【注释】
耸:高耸。
净土:佛教语,指清净的佛国世界。
烛龙:神话中北方之神,能吐气成火。
阿香:唐玄宗时宫女名。
祓:除灾祈福。
“紫萸”句:用晋人桓温在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的典故。
【赏析】
《高阳台》为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中秋,词人在建康作。上阕写词人登高望远,感慨时光流逝,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阕写词人思乡心切,欲归无路;又感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全词意境雄浑,气势恢宏,语言清丽自然,富有韵味。
“秋老黄花,风吹画角,高云耸出苍峦。”首三句写登高所见。“秋老”,点明季节;“黄花”即菊,古人常以菊自比。“高云耸出苍峦”,形容山峰高耸入云;“苍峦”,青山重叠的群山;此二句描写了一幅深秋时节高耸入云的苍山图,表现了词人面对壮丽山川所发出的惊叹之声。“净土无多,青留片席苔斑。”这两句是说登高所见之景,已非昔日之景。“净土”指山巅的平地,“净土无多”,意味着登高所见之景,与往昔相比大为减少,而“青留片席苔斑”,则写出了登高所见之景的凄凉和衰败。
“烛龙含火千山里,送阿香、弹路阗阗”。上片结尾三句,词人运用了神话传说来烘托自己的心境。“烛龙含火”,出自古代神话,说是烛龙衔火从昆仑山上到凡间,照亮大地;“千山里”指昆仑山,昆仑山为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阿香”即唐玄宗时宫女名,她曾随玄宗南幸蜀郡,后因失宠被迁于长门宫,号“阿娇”;“弹路”,指琴声不绝于耳;“路阗阗”,形容音乐之声响亮。这里既借神话传说来烘托作者心境的变化,又通过“千山里”“弹路阗阗”等词句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一径云璈,风吹岩关。”下片开头三句,词人由上片结尾处引出新的思绪。“祓闻根”,典出汉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闻根”指传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求取各种奇异之物;“一径云璈”指山道曲折幽深;“云璈”,古乐器名,相传为黄帝所制;“岩关”即山关。这里既是说山道曲折幽深,又是说山关重重,难以通行,暗喻作者仕途艰难。“六”字既指“六年”,也指作者在朝廷任职的时间;“如梦西风苦”四句,词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算几番”三句,词人回顾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多少次被贬谪,多少次在官场上受挫,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堕笏”,指古代官员因故退职回家时手持笏板(一种手板);“司空”指官职名称,这里指宰相;“王官”,指封地或爵位;“飞鸿”指信鸽;“底事”即为什么;“南北”,指东南方和西南方;“遍人间”,指到处流传;“落叶”即落花,此处指秋天到来时飘零的树叶;“天寒”指天气寒冷。这些意象都表现出词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紫萸香,如此虫沙,如此江山”三句,词人再次回到眼前之景。“紫萸香”即菊花香,古人常以菊花自比;“此虫沙”指蟋蟀;“此江山”指眼前的景色。这几句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山河的忧患之情。整首词意境宏大,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