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阶咽雨,草阁延秋,夜深人似枯僧。梅子黄时,居然四壁蛩鸣。回栏凤仙花发,变井梧落叶无情。孤灯里,念鹊巢卜岁,雁字知兵。
历历美人名士,诉青春薄命,一样平生。燕子红楼,为卿长叹漂零。前身溧阳仙尉,到白头还做兰成。吟正苦,柝凄凄遥应数声。

【注释】

声声慢 · 补衲庵闻蟋蟀

苔阶咽雨,草阁延秋,夜深人似枯僧。梅子黄时,居然四壁蛩鸣。回栏凤仙花发,变井梧落叶无情。孤灯里,念鹊巢卜岁,雁字知兵。

历历美人名士,诉青春薄命,一样平生。燕子红楼,为卿长叹漂零。前身溧阳仙尉,到白头还做兰成。吟正苦,柝凄凄遥应数声。

【赏析】

《声声慢·补衲庵闻蟋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秋天。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全词通过描写作者在补衲庵听蟋蟀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此词笔法疏旷清雅,语言自然流畅,情韵悠然,风格清新。

上片写景
“苔阶咽雨,草阁延秋”两句,写补衲庵的自然环境。“苔阶咽雨”,点出雨中之景;“草屋延秋”,表明秋意已深。这两句既写出了环境的幽静、清冷,又表现出作者在庵中的孤独、寂寥。
“梅子黄时,居然四壁蛩鸣。”这里以梅子的成熟来象征春天的到来,暗示着作者内心的期待和喜悦。然而,周围的环境却充满了凄凉、寂寞之感。这种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也使得整首词更加扣人心弦。

下片叙事
“回栏凤仙花发,变井梧落叶无情。”这两句描绘了补衲庵周围的景象。“凤仙花发”、“井梧落叶”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们分别象征着美好、生机与衰败、死亡。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补衲庵的环境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往昔时光的回忆。
“孤灯里,念鹊巢卜岁,雁字知兵。”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时光的回忆。“鹊巢卜岁”是指鹊儿筑巢,预兆着丰收的时节即将到来。而“雁字知兵”则是指大雁南飞,预示着战争的到来。这两句既体现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眷恋之情,又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
“历历美人名士,诉青春薄命,一样平生。”这几句回忆了过去的美好时光。“美人名士”指的是那些才华横溢、风华绝代的女子和文人墨客。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共同追求着理想的境界。然而,如今他们却都已经离世或隐居山野,只剩下作者独自感慨。
“燕子红楼,为卿长叹漂零。”“燕子红楼”指的是燕子在红楼中筑巢的场景。燕子是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它们常常被用来象征喜庆、祥和与和谐的氛围。然而,在这里却成了表达离别伤感的一种意象。燕子在红楼中筑巢,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欢聚时刻,但最终却因为离别而变得凄凉而悲凉。
“前身溧阳仙尉,到白头还做兰成。”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和反思。“前身溧阳仙尉”是指作者曾经担任过溧阳县令这样的高位官员。然而,现在他却已经变成了一位普通的人,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而“白头还做兰成”则是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老色衰,但却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才华和风采。这两句既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怀念,也是对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吟正苦,柝凄凄遥应数声。”这几句描绘了夜晚的寂静氛围。“吟正苦”表示作者正在苦苦地吟诵诗句;“柝凄凄”则是说外面的门敲得很响;“遥应数声”则表示门外传来了敲门的声音。这些细节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深沉,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与美感。同时它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这首词以补衲庵为背景,通过对蟋蟀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之情。全词用词简练、含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