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耆旧传,相思两地,桑梓当龙沙。送春春已去,去日春人,都付玉钩斜。贞元梦影,剩燕山,一绿无涯。休望远,喷蓬莱阁道,双凤万人家。
哀笳。经年患气,竭地军需,胜西来铜马。谁更念,催耕野扈,斸土金鸦。婆娑老树如人样,赖新词,传唱瑶华。晴又雨,花潭且醉榴花。
【注释】
锦城:即成都,在今四川成都市。耆旧:年老有德之人。桑梓:故乡。龙沙:指代北方地区,借代家乡。贞元梦影:指唐宪宗李纯(原名李诵)的名号“贞元”,这里暗喻诗人自己。燕山:在今河北一带。蓬莱阁:在今山东蓬莱县,为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斸土金鸦:指用木炭烧土制成农具,以供耕作之用。婆娑:形容树木枝叶繁茂,随风摇曳。瑶华:指美好的词章。晴又雨:既晴又雨。花潭:水边。
【译文】
成都的老人们传颂着你和春天柳叶相配的韵律,我寄出了你的诗作,却无法表达我的思念。
成都的老年人都怀念你们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们的离别就像两地相思一样,家乡在龙沙之地。送别春天的时候,春已离去,而我们却像玉钩斜一样被留在了那里。
在贞元年间梦中的景象,只剩下燕山的一碧无边。不要指望远行的船只,因为船只能到达蓬莱阁的道路尽头,只有双凤才能抵达那里。
哀怨的笳声经年不绝,耗尽了军队的军需,胜过西来铜马的战功。谁还想念我们呢,催促农夫耕田,用锄头刨开土地,种上金黄的鸦雀。
那些婆娑的老树就像是人的样子,幸好有新词传来,让我可以听到瑶华般的歌唱。晴天又下雨,我在花潭边沉醉于榴花的美景。
【赏析】
《渡江云》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锦城耆旧与春柳相依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及在长安生活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寥,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不平的心情。
第一首写景。开头两句“锦城耆旧传,相思两地,桑梓当龙沙”,直接点出锦城(成都),接着交代“耆旧”,也就是老人,他们把诗人与成都的景色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诗写出了锦城的景物和人物,为后面的思乡之作铺垫。第三句“送春春已去”,则进一步描绘了锦城的春色,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去日春人,都付玉钩斜”,则更加具体地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和结束,同时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首写景与抒情结合。“贞元梦影,剩燕山,一绿无涯”,这两句诗回顾了贞元年间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休望远,喷蓬莱阁道,双凤万人家”则是对故乡的一种向往和期待。
第三首是写景与抒情结合。“哀笳。经年患气,竭地军需,胜西来铜马”,则进一步描述了锦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最后一句“谁更念,催耕野扈,斸土金鸦”,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和同情。
第四首写景与抒情结合。“婆娑老树如人样,赖新词,传唱瑶华”,则进一步描绘了锦城的景色和人情世态。最后一句“晴又雨,花潭且醉榴花”,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