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曾方顺桥头过,娇小雏娘。额点鸦黄。身与琵琶一样长。
略停声调停歌口,微送脂香。挽袖掀裳。索得缠头过别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全诗,了解其写作背景和大致内容,然后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即作者在艺术构思、表达技巧和风格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的鉴赏,注意抓住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分析,指出其运用了何种手法及所达到的效果。
“记曾方顺桥头过,娇小雏娘。”诗人在经过方顺桥时,看到一位雏妓弹琵琶,不禁驻足观赏,并为之倾倒。“娇小”是雏妓外貌特征的概括,用来形容她年轻貌美。“额点鸦黄”,这是描写雏妓的妆扮,突出了她眉宇间的妩媚。“身与琵琶一样长”,是诗人对雏妓弹奏技艺的赞美,也是对其美貌的夸张。
“略停声调停歌口,微送脂香。”诗人注意到雏妓弹奏琵琶时的动作细节,她略停了琵琶的旋律,调整自己的歌喉,同时轻轻地送出自己身上的脂粉香气。这一句中,“略停”一词既表明了雏妓对诗人的关注,又体现了她的矜持,“停”字也暗示了雏妓弹奏的娴熟程度。“脂香”一词则描绘出雏妓身上的香气,让人联想到她的清雅。
“挽袖掀裳”,这一动作描写进一步突出了雏妓的娇媚,她挽起衣袖掀起衣裙,向诗人索求钱财以作酬劳。这里的“掀裳”一词,既表现了雏妓的活泼俏皮,也表现了雏妓的羞涩与娇羞。
“索得缠头过别房”,雏妓索要了诗人的赏钱后,便离开了现场。诗人通过这一情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雏妓的倾慕之情。
【答案】
示例一: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词,借写雏妓的弹奏而抒发对少女的倾慕之情的。词人先写自己在经过方顺桥时,看到一位
雏妓正在弹奏琵琶。接着描写雏妓的容貌和举止,突出了少女的美貌和气质。最后写她索要赏钱离去的情景,表现
了诗人的倾慕之情。
(1)首两句是说,诗人在经过方顺桥头的时候,看见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弹琵琶。“方顺”二字暗指地名,交代了
地点。“记曾”二字表明诗人记忆犹新。“过”,即经过的意思。“娇小雏娘”是说这个女孩子身材苗条,相貌美丽,像
一只刚孵出的小鸟。“娇小”形容她年纪轻,身材小巧玲珑。“额点鸦黄”,“额”即额头,这里指女子的发髻。“鸦黄”
,即黑色或灰色,古代称头发为“鸦色”。此处比喻她的头发如乌鸦一般黑亮。“身与琵琶一样长”,是说这个女孩子身材
苗条,长得非常漂亮,甚至可以说是比琵琶还要好看。“身与”说明两者大小相当,但“琵琶”更具有艺术价值,因为
琵琶是乐器之王。“一样长”则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2)第二句“略停声调”是说,这位女孩子弹奏琵琶时,声音优美动听,而且停顿有致。“停”字写出了她在弹奏时
的动作和神态。“声调”指琵琶的声音,“略停”说明她在弹奏过程中有意地停顿一下。“声调”一词还暗示了她的弹
奏技术熟练高超。“停”字则表现出了她矜持的性格特点。“微送脂香”是说这位女孩子弹奏琵琶时,身上散发着一种淡雅的香气。“
微送”二字表现了她在演奏中的自然流露。“脂香”是指她身上散发的一种淡淡的香味,暗示了她的清丽脱俗。这句词还表
现出她弹奏时的轻盈飘逸之态。
(3)第三句“略停声调停歌口”是说这位女孩子在弹奏琵琶的时候,故意将声音放低一点,然后调整自己的歌唱口型。
“略停”表明她有意停顿一下。“停歌口”则是说她在弹奏琵琶的同时,还唱着歌曲。“微送”则表明她的歌声悠扬婉转,
充满情感。“停歌口”则暗示了她的歌唱技艺纯熟高超。“略停”和“微送”两个词语相互映衬,共同勾画出她弹奏琵琶和歌
唱时的动人画面。
(4)第四句“略停声调”是说这位女孩子在弹奏琵琶时,故意将音调稍微放低一些。“略停”表明她有意停顿一下,让
自己的琴音更加悦耳动听。“送脂香”则是说她在弹奏琵琶的同时,还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气。“微送”表明她的弹奏技
巧纯熟高超。“脂香”则暗示了她弹奏时的优雅姿态和清新气息。这句词描绘出她弹奏琵琶时的自然韵味。
(5)第五句“略停声调停歌口”是说这位女孩子在弹奏琵琶的同时,故意把音调放低一点,然后调整了自己的歌唱口型。
“略停”表明她有意停顿一下,让歌声更加悦耳动听。“停歌口”则是说她在弹奏琵琶的同时,还唱着歌曲。“微送”则表
明她的歌声悠扬婉转,充满情感。这句词描绘出她弹奏琵琶时的动人情景。
(6)第六句“略停声调停歌口”是说这位女孩子在弹奏琵琶的同时,故意将音调放低一点,然后调整了自己的歌唱口型。
“略停”表明她有意停顿一下,让歌声更加悦耳动听。“停歌口”则是说她在弹奏琵琶的同时,还唱着歌曲。“微送”则表
明她的歌声悠扬婉转,充满情感。这句词描绘出她弹奏琵琶时的动人情景。
示例二: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小女孩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雏妓的美丽和才艺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娇小、可爱、灵动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她那如画般的美丽面容和婀娜多姿的姿态。
(1)首句“记曾方顺桥头过”,直接点明了诗人曾经路过的地方——方顺桥头。“方顺”二字不仅交代了地理位置,
还暗示了这个场景的古朴宁静之美。同时,“过”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行走状态,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形象。
(2)第二句开始描绘了雏妓的外貌和神态。“娇小雏娘”是说她身材娇小,如同一只小鸟般美丽可爱。“额点鸦黄”则形容了
她的肤色白皙细腻,如同乌黑发亮的乌鸦。这两个形容词都赋予了雏妓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3)第三句继续描述雏妓的外貌和神态。她身穿一件精美的衣衫,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她的衣着华
美,又暗示了她家境优越。“额点鸦黄”,既描述了她的肤色,又增添了一份柔美的气质。同时,这也为后面的“身与
琵琶一样长”作了铺垫。
(4)第四句进一步描绘了雏妓的外貌和神态。她的头发被巧妙地盘成一个发髻,上面插着一朵红色的花朵。这样的描写既
展示了她的精心打扮,又增加了一丝俏皮可爱的氛围。同时,这也为后面的“身与琵琶一样长”作了铺垫。
(5)第五句继续描绘了雏妓的外貌和神态。她的眼睛大而明亮,闪烁着聪明的光芒。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她的智慧,又增加了一
份迷人的魅力。同时,这也为后面的“身与琵琶一样长”作了铺垫。
(6)第六句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整首词的主旨所在。它描绘出了雏妓在弹奏琵琶时的美丽瞬间。她身姿轻盈地坐
在椅子上,手中拿着琵琶,轻轻弹奏起来。她的动作优雅而自然,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跌宕。她的面容如花似玉,眼神中透露出
一股灵动之气。她的歌声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一般令人陶醉。这一刻的美好仿佛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永恒
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