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起月初三,月比眉儿瘦。不遣红灯照画廊,缥缈临风袖。
庭院似清湘,人是湘灵否。谁写长天秋思图,熨得栏干透。

诗句释义与分析:

  1. 诗意解析
  • 诗句原文:拜起月初三,月比眉儿瘦。不遣红灯照画廊,缥缈临风袖。庭院似清湘,人是湘灵否。谁写长天秋思图,熨得栏干透。
  • 诗意解读: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初秋时节的孤寂与思念之情。诗人描绘了月亮消瘦如眉的形象,用”不遣红灯照画廊”表达月光无法驱散室内的昏暗,以及“缥缈临风袖”暗示诗人孤独无伴的状态。接着通过比喻,将庭院比作清澈的湘江,人若湘灵则更显哀愁。最后提到谁绘制了秋天的思念图,并使栏杆变得温暖,暗示着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和期盼。
  1. 关键词注释
  • 拜起月初三:这里的“拜起”可能是指一种清晨起床的动作,而“月初三”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三。这一句可能是诗人描述自己早晨起床时的情景。
  • 月比眉儿瘦:“月比眉儿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月亮之纤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
  • 不遣红灯照画廊:这句话中的“不遣红灯照画廊”意味着月光足以驱散室内的红灯光芒,表现出月光的强大和明亮,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 缥缈临风袖:“缥缈临风袖”形容诗人衣袖随风摇曳,形象传达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 庭院似清湘:“庭院似清湘”将庭院比作清澈的湘江,这样的比喻既突出了庭院的清幽美丽,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纯净和寂寞。
  • 人是湘灵否:这句反问句式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张力,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是否能够与自然、湘灵产生共鸣的疑问。
  1. 情感表达
  • 孤寂感:整首诗渗透着浓厚的孤寂感,诗人通过对月亮、庭院、红灯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身处独处时的孤独和寂寞。
  • 思念情:通过“谁写长天秋思图”,诗中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诗人似乎在询问是否有人能理解他心中的秋思。
  • 期待感:结尾处的“熨得栏干透”不仅表达了诗人的等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重逢的强烈期待。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月亮、庭院、湘江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象征手法:通过对比(如月光与红灯)、拟人(如庭院与湘灵)等手法,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 节奏韵律:诗的节奏紧凑,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1. 文化背景
  • 自然景观: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元素(如月亮、庭院、湘江)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文化中常见的审美对象。
  • 节日氛围:诗中提到的“中秋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与团圆相关联。因此,这首诗也隐含了中秋团圆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团聚的观念。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是一幅富有意境的画卷。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景和节日习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