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书,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其叙献帝,则以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其叙西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竹出降为一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桃园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其叙诸葛亮,则以三顾草庐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叙魏国,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为一结;其叙东吴,则以孙坚匿玺为一起,而以孙皓衔璧为一结。凡此数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或此方起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不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之可知也。
《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三国之分,由于诸镇之角立。诸镇角立,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之召外兵。何进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故叙三国,必以十常侍为之端也。然而刘备之初起,不即在诸镇之内,而尚在草泽之间。夫草泽之所以有英雄聚义,而诸镇之所以缮修兵革者,由于黄巾之作乱。故叙三国,又必以黄巾为之端也。乃黄巾未作,则有上天垂灾异以警戒之,更有忠谋智计之士直言极谏以预料之。使当时为之君者,体天心之仁爱,纳良臣之谠论,断然举十常侍而迸斥焉,则黄巾可以不作,草泽英雄可以不起,诸镇之兵革可以不修,而三国可以不分矣。故叙三国而追本于桓、灵,犹河源之有星宿海云。
《三国志》读法
从董卓到司马炎,三国故事串联历史脉络
- 董卓乱国与何进召外兵背景解析
- 董卓之乱及何进行动影响
- 十常侍专政与诸侯割据局面
- 黄巾起义与草泽英雄兴起
- 刘备初起与诸镇角立关系
- 刘备初期活动与地理位置
- 诸镇角立对刘备成长作用
- 董卓乱后诸侯势力重组
- 三国分合与桓灵帝时期
- 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局面
- 桓、灵二帝治理下政治腐败
- 天灾人祸与政权动荡加剧
- 忠谋智计与天命预兆探讨
- 忠臣直言极谏与天命警示
- 刘、关、张桃园结义象征意义
- 诸葛亮六出祁山与白帝托孤
- 十常侍之端与诸镇角立根源
- 十常侍专政与权力斗争
- 诸镇角立对内乱推动作用
- 董卓乱国与何进召外兵关联
- 《三国志》艺术结构与整一性特点
- 逆推分析《三国演义》章法
- 毛宗岗“追本穷源”手法
- 正统与闰运区分
- 三国故事中忠诚与背叛主题
- 刘备与诸葛亮忠诚品质
- 曹操与司马懿权谋心机
- 关羽张飞义薄云天与赵云单骑救主
- “三顾茅庐”与“三英战吕布”
- 诸葛亮智慧与刘备求贤若渴
- 桃园结义深厚情谊与忠诚信念
- 白帝托孤忠贞不渝与遗诏决断
-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与民心思变
- 军阀割据与百姓流离失所
- 农民起义与宦官专政对比
- 社会矛盾凸显与民族觉醒
- 三国故事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 民间传说与戏曲演绎影响
- 三国小说创作与文学价值
- 历史教育与文化自信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