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设令魏而为蜀所并,此人心之所甚愿也。设令蜀亡而魏得一统,此人心之所大不平也。乃彼苍之意,不从人心所甚愿,而亦不出于人心之所大不平,特假手于晋以一之,此造物者之幻也。然天既不祚汉,又不予魏,则何不假手于吴,而必假手于晋乎?曰:魏固汉贼也,吴尝害关公,夺荆州,助魏以攻蜀,则亦汉贼也。若晋之夺魏,有似乎为汉报雠也者,则与其一之以吴,无宁一之以晋也。且吴为魏敌,而晋为魏臣;魏以臣弑君,而晋即如其事以报之,可以为戒于天下后世,则使魏而见并于其敌,不若使之见并于其臣之为快也,是造物者之巧也。幻既出人意外,巧复在人意中,造物者可谓善于作文矣。今人下笔,必不能如此之幻、如此之巧,然则读造物自然之文,而又何必读今人臆造之文乎哉!
《读《三国志》法》
《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设令魏而为蜀所并,此人心之所甚愿也。设令蜀亡而魏得一统,此人心之所大不平也。乃彼苍之意,不从人心所甚愿,而亦不出于人心之所大不平,特假手于晋以一之,此造物者之幻也。然天既不祚汉,又不予魏,则何不假手于吴,而必假手于晋乎?曰:魏固汉贼也,吴尝害关公,夺荆州,助魏以攻蜀,则亦汉贼也。若晋之夺魏,有似乎为汉报雠也者,则与其一之以吴,无宁一之以晋也。且吴为魏敌,而晋为魏臣;魏以臣弑君,而晋即如其事以报之,可以为戒于天下后世,则使魏而见并于其敌,不若使之见并于其臣之为快也,是造物者之巧也。幻既出人意外,巧复在人意中,造物者可谓善于作文矣。今人下笔,必不能如此之幻、如此之巧,然则读造物自然之文,而又何必读今人臆造之文乎哉!
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三国志》的解读,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复杂看法。首先,它赞扬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的。接着,诗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如果魏被蜀所吞并,这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但如果蜀国灭亡而魏国统一中国,这将引起人们的极大不满。” 然后指出,“上天”并没有赋予汉朝(象征汉王朝)好运,也没有给予魏朝好运,而是选择了让吴和晋成为对手。这反映了对历史发展的超然理解,以及对于权力转移的深刻洞察。
诗歌提出了一个关于正义与复仇的看法,认为在面对国家被敌人消灭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报仇是可以接受的,但更希望这种报复能够和平地实现。同时,诗歌还讽刺了一些人为制造的历史事件,认为这些事件虽然表面上符合某种正义或复仇,但实际上却违背了真正的历史逻辑。
赏析
这首诗的语言富有诗意,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历史观和道德观。诗中的许多比喻和隐喻都很形象生动,如将历史比作游戏、将战争看作是一种竞争等。此外,诗歌的结构和语言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