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陶。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騃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诗句
-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陶。
- 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
- 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
- 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
- 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
- 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
- 痴儿騃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
- 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译文
- 婴儿出生时啼哭,老去时家人围着他哀嚎,哭声的多少衡量人的人品高低。
- 哭泣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有灵性的人就一定会流泪。但是命运的好坏并不影响这些。
- 马和牛一生都在辛勤劳作,吃着草料,受鞭策驱使,这就是他们的辛劳。但它们不懂得哭泣,因为它们没有灵性。
- 猿猴在树林中跳跃,满足于树上的果实和地上的坚果,过着安逸生活。他们喜欢啼叫,这是他们的哭泣。
- 因此博物学家说:猿猴是动物中最接近人类的,因为它们有灵性。
- 古诗词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这里的猿啼之情是多么悲伤啊!
- 灵性产生感情,感情导致哭泣。哭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力类的,另一种是有力的。
- 那些愚笨的孩子或女孩因为没有得到某种东西而哭泣,丢失了簪子也会哭泣,这些都是无力型的哭泣。
- 而像城破时杞妇的哀哭,或者屈原投江时留下的泪水,这都是有力的型哭泣。
- 有力的型哭泣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哭泣来哭泣的(也就是情绪不够稳定),力量还不够强大;另一种是通过哭泣来表达情感的(也就是内心情感强烈),行动就会更远大。
注释
- 婴儿出生时啼哭,老去时家人围着他哀嚎,哭声的多少衡量人的人品高低。
- “堕地”指婴儿出生,“泣”指哭泣。
- “老死”指死亡,“号陶”指哀嚎。
- 哭泣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有灵性的人就一定会流泪。但是命运的好坏并不影响这些。
- “成始成终”指人生的过程。
- “灵性”指的是人的精神特质、情感等。
- 马和牛一生都在辛勤劳作,吃着草料,受鞭策驱使,这就是他们的辛劳。但它们不懂得哭泣,因为它们没有灵性。
- “终岁”指一年的时间。
- 猿猴在树林中跳跃,满足于树上的果实和地上的坚果,过着安逸生活。他们喜欢啼叫,这是他们的哭泣。
- “跳掷”指猿猴的跳跃动作。
- “梨栗”指食物,这里代指树上的果实和地下的坚果。
- 因此博物学家说:猿猴是动物中最接近人类的,因为它们有灵性。
- “动物性”指动物的本能或天性。
- “最接近人类”说明猿猴有很高的灵性。
- 古诗词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这里的猿啼之情是多么悲伤啊!
- “巴东三峡”指长江三峡一带。
- “巫峡长”指巫山峡很长。
- “猿啼三声断人肠”形容猿啼的声音非常凄厉悲伤,让人心如刀割。
- 灵性产生感情,感情导致哭泣。哭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力类的,另一种是有力的。
- 那些愚笨的孩子或女孩因为没有得到某种东西而哭泣,丢失了簪子也会哭泣,这些都是无力型的哭泣。
- “孺子”指年幼的孩子。
- “遗簪”指丢失簪子。
- 而像城破时杞妇的哀哭,或者屈原投江时留下的泪水,这都是有力的型哭泣。
- “杞妇”指杞梁的妻子。传说杞梁战死后,他的妻子在城楼上望夫台哭泣至死。
- “屈原”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传说他因被排挤出朝廷而投汨罗江自尽。
- 有力的型哭泣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哭泣来哭泣的(也就是情绪不够稳定),力量还不够强大;另一种是通过哭泣来表达情感的(也就是内心情感强烈),行动就会更远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婴儿与老年人的哭泣行为,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指出,无论人的年龄多大,只要具备灵性,都会经历哭泣这一生命过程。同时,诗歌通过不同动物的比喻,进一步探讨了哭泣与灵性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不同类型哭泣的描述,展现了人们面对逆境的不同反应方式以及情感表达的差异。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与文学性,不仅描绘了一个生动的世界,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情感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