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来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这且不表。
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做号。大家因他为人颇不讨厌,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残。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他年纪不过三十多岁,原是江南人氏。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来曾进得一个,教书没人要他,学生意又嫌岁数大,不中用了。其先,他的父亲原也是个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实缺,回家仍是卖了袍褂做的盘川。你想,可有余资给他儿子应用呢?
诗句:
老残游记·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译文:
在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座巍峨的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一个壮丽的阁楼,名叫蓬莱阁。这座阁楼雕梁画栋,云雾缭绕,仿佛飞云;帘幕如珠帘卷起,雨滴飘洒。西面俯瞰城中万家灯火,烟雾朦胧;东面远眺海上波涛汹涌,壮观无边。因此,城中人士经常在下午携酒赴阁中住宿,准备翌日一早观看海上出现初升的太阳,这已成为一种风俗。
注释:
-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指的是水侵蚀土地的现象长期存在,造成危害。
-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描述海风强劲到足以激起波浪,使得沿海地区危险重重。
- 习以为常:指某事物成为人们习惯的行为或现象,不再感到新奇。
- 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源自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之间关于修行与生活的寓言故事,其中懒残和尚因专心煮芋头而忘记了其他事情。
- 补残:这是老残的号,取自懒残和尚煨芋故事中的“残”字。
- 江南人氏:指的是出生在江南地区的人士。
- 八股文章: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要求文章遵循特定的格式和规则。
- 教书:在古代指的是教学工作,此处可能指老残曾经有过的教师职业经历。
- 做实缺:指担任实际官职而不领取俸禄,即没有固定收入的情况。
赏析:
《老残游记》作为一部文学经典,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绘,不仅展现了清末社会的风貌,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此诗开篇便以宏大的视角展示了蓬莱山及其阁楼的壮丽景象,以及它在当地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蓬莱阁与城市的烟火气息、海边的波涛汹涌相对照,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自然力量的伟大。此外,诗中对于“老残”这一人物的介绍,不仅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深度,还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通过对“老残”的刻画,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由、独立和追求真理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传统束缚下个体的无奈与挣扎。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