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蘼,苔荒藓老,纹纱嫌薄。
怎禁疏雨,闲了秋千绒索。
只垂杨、渐浓绿云,重阴遮断红楼角。
想镜台妆罢,冷凝花影,罗衣微觉。
帘幕。
人如昨。
但玉冻钗茸,粉销梳掠。
锦筝弹怨,又恨秦丝声弱。
待拈针、添绣文鸳,晚风料峭低素萼。
向薰炉、消受春寒,孤负湔裙约。
解析:
- 诗句解读:
- “琐窗寒”: 这是一种古典诗词的韵律形式。在古代,诗人们常用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描绘景象。
- “开到荼蘼”: 荼蘼(túmí)是一种植物,通常在晚春或夏季开花。此处形容花朵盛开至荼蘼之期,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
- “苔荒藓老”: 苔藓是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低矮植物,这里可能指代某种衰败的景象或情感。
- “纹纱嫌薄”: 纹纱指的是有花纹的纱质布料,轻薄则表示不够厚实或坚固。
- “怎禁疏雨”: 如何抵挡这稀疏的春雨呢?暗示着诗人对春雨绵绵、无法避免的哀愁。
- “闲了秋千绒索”: 秋千上原本系着的绒绳因雨而松弛,意味着春日游乐的乐趣不再。
- “只垂杨、渐浓绿云”: 垂柳的枝条越来越密,形成了绿色的云状。这句描述的是自然景观的变化。
- “重阴遮断红楼角”: 沉重的云层遮住了红楼的角落,可能是在暗喻某种阻隔或困境。
- “想镜台妆罢,冷凝花影,罗衣微觉”: 想象自己在镜子前化妆完毕,但花影却凝结不动,衣服也因寒冷而微微发抖,这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冷的感觉。
- “帘幕。人如昨。但玉冻钗茸,粉销梳掠”: 尽管帘幕依旧,但人物已非昨日,一切都显得冰冷和褪色。
译文:
随着花儿开到了荼蘼的季节,苔藓和薜荔都开始枯萎,我不禁感到一阵悲凉。春雨细细密密地落下来,连那被雨水打湿的秋千都不再摇动。只有杨柳渐渐变得浓绿,遮蔽住了红楼的一角。我想起了镜中的妆容,那些凝固的花瓣和轻颤的衣服,都在映衬我的寂寞和冷清。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琐窗寒”格式,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一位文人在春末夏初时节的孤寂与感慨。从花开到荼糜的转变,再到春雨连绵、垂杨绿蔽的景致,诗人通过这些自然元素,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哀思。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怀旧之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