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脚青苏,柳眉绿染,南枝香梦犹浅。
欲结乡愁,未逢驿使,时序早过春半。
一缕吟魂涩,又却被、东风吹远。
只凭前岭斜阳,额黄传出无限。
遥忆铜坑西崦,问几树苔封,几重云掩。
独鹤宵鸣,翠禽孤语,似诉山空清怨。
待扫枝头雪,蓦化作、绿波香暖。
唤起银蟾,林边一笛声晚。

【注释】

探春慢:词牌名。“探春”即《红楼梦》中林黛玉在春天游园时所吟的诗句:“试看春光,奈何又是黄昏也。”这里指作者自作此篇,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眷恋。

草脚:指花草树木。青苏:草木初生之绿色。柳眉:指柳树新长出的枝条。南枝香梦犹浅:指春天里南方的花事已过,梦中的花香也淡了一些。

乡愁:指思乡之情,此处指作者对故乡的思念。驿使:古代传递信息的人马。时序早过春半:意思是时间已经到了春天的一半,而家乡还没有人送来书信。

一缕吟魂涩:指作者在春天里感到有些伤感。又却被、东风吹远:意为又被春风吹得更远了。

前岭斜阳:指前面山岭上太阳西沉的景象。额黄传出无限:用“额黄”形容夕阳,表示景色之美。

铜坑:古地名,在今安徽宣城一带。西崦:西郊的山谷。苔封:指苔藓覆盖。几树苔封,几重云掩:意谓西崦的山色,被苔藓和云遮掩着,显得幽深莫测。

独鹤宵鸣:夜晚有只鹤独自鸣叫。翠禽孤语:翠鸟在孤独地啼叫。似诉山空清怨:像是在诉说着山里的空寂和哀怨。

待扫枝头雪,蓦化作、绿波香暖:等春风过去后,要打扫树枝上的积雪,那雪一化就会变成满枝的绿叶和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蓦:突然。

唤起银蟾:唤醒天上的明月。林边一笛声晚:在树林边上吹起了笛子声。银蟾:月亮。林边一笛声晚,月挂林梢,风传笛声,更添一份寂静。

【赏析】

《探春慢》,又名《忆西山花事》,是宋代辛稼轩所作的词牌名。这首词通过描写春天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首句“春寒较甚,忆西山花事,为奏此调”,开篇即以“春寒”二字点明了季节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怀念之情。接着,作者通过对西山花事的回忆,引出了这首词的主题——咏叹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第二句“草脚青苏,柳眉绿染,南枝香梦犹浅”,描绘了春天中花草树木的生长状态以及柳树的新芽,同时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不持久。这一句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为整首词定下了清新自然的风格基调。

第三句“欲结乡愁,未逢驿使,时序早过春半”,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与不舍之情。这里的“乡愁”指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驿使”则是指传递信息的使者。由于时序已经过了一半,所以作者仍然未能收到故乡的消息,这种无奈与焦虑的情感在词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句“一缕吟魂涩,又却被、东风吹远”,则是对前两句情感的深化与发展。这里的“一缕吟魂”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而“东风吹远”则暗示了这些情感随着春风一起飘散到了远方。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哲理意味。

作者转向描写自然景色。第五句“只凭前岭斜阳,额黄传出无限”,通过观察前岭上的斜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美丽。这里的“额黄”一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斜阳的光辉和色彩变化。

第六句“遥忆铜坑西崦,问几树苔封,几重云掩”,则是对前两句的自然景色进行拓展。这里的“铜坑”和“西崦”分别指代具体的地理坐标,而“苔封”、“云掩”则形容了它们被苔藓覆盖和云雾笼罩的景象。这样的描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七句“独鹤宵鸣,翠禽孤语,似诉山空清怨”,则转向了自然界中的动物。在这里,一只鹤在夜晚独自鸣叫,而翠鸟则在孤独地啼叫,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山中空旷而寂寥的氛围和心中的哀怨之情。这样的描写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情感内涵。

第八句“待扫枝头雪,蓦化作、绿波香暖”,则是对前面自然景色的进一步描绘。这里描绘了等待春雪融化的场景,当雪消融之后,枝头上将会长出新的绿叶和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这一部分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具体描写,也是对生命活力的赞美和向往。

最后一句“唤起银蟾,林边一笛声晚”,则是全词的总结与升华。这里的“银蟾”指的是明亮的月亮,而“林边一笛声晚”则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景象。通过这一场景的描绘,词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形象。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