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畔观莺,酒廊泊燕,春痕何处寻好。
鬓拂晴丝,衫粘湿翠,眼底漪平云皛。
略记东风嫩,潜催醒、如尘芳草。
问君眷梦谁边,拾来湘怨盈抱。
飐去两三鸥鸟,尽避荻回舷,贴荭停棹。
有渚湔裙,无楼问钿,淡绝烟心斜照。
一掬相思泪,怕又共、鱼书缄到。
且杂苹蘩,携得同荐苏小。
【解析】
此词是写春日西泠游赏所见,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上片写游赏情景:在笛声边观赏莺燕,酒肆中停泊燕子,但春色何处寻好?下片写游后感怀:鬓发被春风吹拂,衣襟沾上潮湿翠绿,眼底平添波纹云气,东风催醒花间芳草。“问君眷梦谁边”,指代游子之愁。鸥鸟飞去,荻回棹转,船行无侣,只有一渚清流映着斜照的烟心。下阙写归家后思念家乡:相思泪落,怕又寄鱼书到故乡。最后以“且杂苹蘩,携得同荐苏小”作结,意谓携带家乡菜蔬,一同献给远方的友人。
【赏析】
全词以“探春慢”为题,描写了词人在西泠游玩时所见到的景象和所感受到的感情。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他独自在西泠游玩,领略了春天的美好风光,但他心中却充满了离愁别绪。
起首三句点明地点与景物,“探春”“观莺”“泊燕”,都写出了游子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春痕何处寻”一句,则写出了游子对春天美景的无限留恋。
过片承上启下,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往事,引出“眷梦谁边”。这里,“东风嫩”三字用得极为准确生动,写出了东风的轻软细柔、温柔多情,仿佛能唤醒梦中的人;“潜催醒”三字则写出了东风的轻柔细腻,它无声无响地唤醒了沉睡的花花草草。这两句,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柔可爱,又写出了游子的恋恋不舍之情。
“湘怨”一词,既是实指,又是虚指。实指湘妃怨哭,虚指湘江之水流入大海。“拾来”二字,既写出了湘妃的哀怨,更暗合了游子的身世之感。这两句词,将湘妃的怨泣之意融入了湘江之水之中,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词人又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画面:“飐去两三鸥鸟”四句,写的是鸥鸟飞去、船行无侣的孤寂景象。“飐去”二字,写出了鸥鸟轻盈飘逸的姿态,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而“尽避”二字则写出了鸥鸟对船行无侣的无奈,它们只好纷纷避开船只。这里的“贴荭”二字,既写出了鸥鸟紧贴水面飞行的样子,更暗合了词人的心情。而“停棹”二字则写出了鸥鸟停在船头的情景。这三句词,将鸥鸟飞翔、停歇、飞行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有渚湔裙”五句,进一步描写了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浣裙”三字,不仅写出了游子的孤独感,更暗合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而“斜照”二字,则写出了斜阳西下的美景,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宁静优美。这几句词,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人以“一掬相思泪”收尾,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这里的“泪”字,既是实指泪水,更是象征游子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而“怕又”二字,则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牵挂之情。
整首词以“探春慢”为题,描写了词人在西泠游玩时所看到的美丽春景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思绪和情感。这首词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动人,充分体现了词人的才情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