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蚕丛地尽头,凄清云物又成秋,销忧难觅仲宣楼。
剩水吞声过楚峡,斜阳凝血下神州,欲呼辞魄吊高丘。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诗句释义:
- “行到蚕丛地尽头”:这句表达了诗人行进在蜀地(古代称四川为蜀)的蚕丛山脚下,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凄清和荒凉。
- “凄清云物又成秋”:这里的“凄清”描述了环境的凄凉,“云物”可能是指云雾或景物,而”又成秋”则暗示了秋天的到来。
- “销忧难觅仲宣楼”:仲宣楼可能是一个与诗人有情感寄托的地方,但是在这个季节,似乎难以消除他的忧愁。
- “剩水吞声过楚峡”:这句描绘了一幅江水流淌的画面,仿佛在吞吐着声音,经过楚峡。楚峡是长江三峡中的一个峡谷,这里用来形容江水的流动。
- “斜阳凝血下神州”:夕阳西下,天空中的阳光如同血液一样凝固,照射在大地上。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中国。
- “欲呼辞魄吊高丘”:诗人想要呼唤自己的魂魄,去吊唁那些已经逝去的高士。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怀念之情。
译文:
我行走到蚕丛山的尽头,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凄清和荒凉。秋风带来了哀愁,却难以找到消解忧愁的方式。江面上的水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经过楚国的峡谷时,夕阳的光线犹如凝固的血液洒落在大地上。我想呼唤我的魂魄,去悼念那些已经逝去的高士。
赏析:
这首《浣溪沙》是一首抒发个人悲情的作品。诗人通过描写蜀地的景色以及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故土、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秋天的凄凉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诗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每一段都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使得整首诗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最后一句“欲呼辞魄吊高丘”更是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