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江南客,燕市登高,还向南郊集。
秋山苍翠滴,染双林、媚我题诗江笔。
佐酒有黄花,又兼是、天青云碧。
任吾侪、狂歌痛饮,帝城生色。
凭阑遥指虚空,冉冉斜阳,听雁声嘹呖。
此时云乐极。
更何必、翠管银罂方适。
景物有何常,能得趣、时时堪怿。
不然富贵徒苦耳,甚为可惜。

【注释】

龙山:今南京紫金山。中顶:山顶,又称鸡笼山、覆舟山。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燕市:京城的集市。集:集会。

苍:深绿貌。染双林:染指山林。媚我题诗江笔:引江水为墨,以笔沾水书写,意谓以水作墨。江笔:即江水。

佐酒有黄花:黄花即菊花,可入药,也可食用。佐酒:供酒用。又兼是天青云碧:天青云碧:天色如青云般明澈碧丽。

任吾侪:任凭我们这帮人。狂歌痛饮:放声高歌痛饮,形容畅快淋漓。帝城: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指京都。生色:增添色彩,指增添欢乐气氛。

凭阑遥指虚空:登上高楼倚栏远望。斜阳:夕阳,指落日。雁声嘹呖:大雁南飞时叫声嘹亮。

此时云乐极:此刻的欢乐达到了极点。云乐:像在云端里一样的快乐。

翠管银罂(yīnɡ)方适:金杯银瓶才合适。翠管:指翡翠制成的笛子。银罂(yīnɡ):指银制的瓶子。

景物有何常,能得趣时时堪怿(yì):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恒定不变的,但只要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就时时可以感到快乐和满足。何常:什么不变,指万物。何常:什么不变,指万物。趣:乐趣。

不然富贵徒苦耳,甚为可惜(wèi kě):如果不这样,就会白白地享受富贵生活。徒苦耳:白白地承受痛苦。甚为可惜:真是太可惜了。

【赏析】

《龙山会》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重阳佳节登上南京城龙山之巅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全篇意境高远,格调清新俊逸,富有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首联“龙山会 九日中顶登高”写重阳节游龙山的情景,起句写登高,次句写会友,三句写观景,四句写饮酒,五句写赏菊,六句写归途,七句写感慨。这两句诗既写景,也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写出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壮阔胸怀和乐观豪迈的人生境界。

颔联“同是江南客,燕市登高,还向南郊集”。上句承首联“九日中顶登高”,指出自己与友人都是江南来的客人,一同到龙山游玩,共度重阳佳节。下句则由“登高”转至“集”字,说明在重阳这天,人们除了登高之外,还要到郊外参加一个隆重而盛大的祭祀活动——南郊行祭。这一联既写自己的感受,也写他人的感受,情与景融,情与理合,把读者引入了一种宁静而愉快的氛围之中。

颈联“秋山苍翠滴,染双林、媚我题诗江笔。”上句承“南郊集”之意,写秋山青翠欲滴的美丽景色。下句则是说自己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不禁想起当年曾在这里写下许多动人的诗句,那笔势矫健,气势磅礴的江水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句诗既写了眼前的景物,又写了过去的经历,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激情和喜悦。

尾联“任吾侪、狂歌痛饮,帝城生色”是诗人对前面所写的景物和经历的总结和升华。意思是说,让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尽情地唱歌痛饮吧!让我们的歌声和酒杯为京城增添更多的欢乐和色彩吧!这既是对自己和朋友的一种鼓励和期望,也是对整个京城人民的一份深情寄语。

最后两句“凭阑遥指虚空,冉冉斜阳,听雁声嘹呖”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对前面所写景色和体验的一种概括和升华。诗人站在楼台上,远远地向空中眺望着,眼前是夕阳西下的美景;耳边听着大雁鸣叫的声音,真是美妙动听啊!这几句诗既写景又写声。写景,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夕阳美景和听到的大雁鸣声;写声,则写出了大雁鸣叫时那种清脆悠扬、余音袅袅的效果,使人仿佛听到了大雁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的声音。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优美、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风格;同时又不失为一首充满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佳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