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凄切。
一派清砧愁欲绝。
万户秋光滴。
远如繁筝响急,近似寒蛩低咽。
梦断玉关无信息。
思妇心偏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夜晚听到捣衣声的凄冷画面。下面逐句进行翻译和注释:

译文
深夜里听到阵阵砧声,声音凄凉。
这一片砧声让人愁绪难断,仿佛要断绝人世。
万户人家都滴着秋露,远如繁筝响声急促,近似寒蛩低咽。
梦中回到玉门关,却得不到一点消息。
思妇心偏结,更加思念丈夫。

赏析
此诗通过夜闻砧声这一细节,勾勒出一个深秋的寂静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诗人通过“一声砧”将读者带入这个场景,感受其哀婉之情。

第一句“夜听捣衣声”,点明了时间是在深夜,而“捣衣声”则成为了全诗的引子,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础。第二句“声凄切”,进一步描绘了这一场景的悲凉氛围,使人联想到古人在寒秋时节,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的情景,同时也暗合了思妇的心情。

第三句“一派清砧愁欲绝”,用“愁欲绝”来形容砧声,表达了思妇被深深困扰、难以排遣的情感。第四句“万户秋光滴”则通过“滴”字,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夜晚的宁静,以及秋雨纷纷的景象,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

接下来的句子中,“远如繁筝响急,近似寒蛩低咽”则是对砧声的进一步描绘,既写出了砧声与筝声、蛩声相比的细微差别(如筝声急促、蛩声低沉),也表现了思妇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最后两句“梦断玉关无信息,思妇心偏结”更是深化了思妇的内心世界,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凸显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牵挂。

整首诗通过对夜闻砧声这一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思妇深沉情感的关注和理解。同时,通过使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