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久荒松菊。
渐平铺苍玉。
笋鞋新缚,蓑衣新买,映上阶新绿。
发短何愁曲局。
爱雨来如沐。
不教禽啄,不教竹扫,又忍教手触。
【注释】
西地:地名,在今陕西。
锦:这里指苔藓。
咏(wèn):吟诵。
松菊:指松树菊花,都是常绿植物。
苍玉:青翠的石头。
笋鞋新缚:竹编的鞋子。
蓑衣:一种用棕或草制成的雨披。
映上:映照。
发短:头发短。
何愁:怎么愁。
曲局:弯曲的小路。
爱雨来如沐:喜欢雨声如同洗澡。
不教禽啄:不让鸟啄。
不教竹扫:不让竹枝扫。
又忍(rěn)教手触:又不忍让手指去接触。
【译文】
我住的地方是西地的名胜,那里有美丽的松菊。
小路上长满了青苔,就像铺着一块青色的玉石一样。
新做的竹编鞋子紧缚在脚上,崭新的蓑衣买来了,
映衬着台阶上的新绿色。
头发短,有什么可愁的,只要能够像听雨声那样洗耳朵就行了。
不要叫鸟儿啄食,不要叫树枝扫动,
又怎能忍受手指去碰触。
【赏析】
这首词是咏物诗。全篇以咏物为主旨,借咏物抒情言志,抒发了一种隐逸情怀。作者通过描写西地风景以及自己在此隐居的情态,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我住处”三句,写自己的住处。首句点明“西地”,即地点,第二句写出了该处的自然环境——松菊满径,青苔遍地,青石板路平铺苍玉。第三句写自己居处简陋,但环境优美。“松菊”,指松树和菊花。松、菊常为高洁之象征。“西地”二字,则透露出一种幽雅清旷之感。此句既交代了自己的居处,又点出了“西地”这个地名。
下片主要抒写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竹鞋”、“蓑衣”,都是隐士所特有的服饰。这两句既是说自己现在穿的,也是说自己过去曾穿过的。“新缚”和“新买”,说明这些物品都刚刚购置。“笋鞋”,即新做的竹鞋;“蓑衣”,就是新的用棕榈皮或草做成的雨具。这两句既写自己穿用这些物品的时序,也暗示了自己居住的环境——松菊满径,青苔遍地的小径。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心境——闲散自得、悠然自适。
“映上阶”三句,进一步写自己喜爱雨景的情景。“阶上绿”,指的是台阶上的青苔。这句是说自己在欣赏雨中庭院的景致,而庭阶上那点点青苔,正是雨后春笋生长的结果。这“新”字,不仅写出了青苔的新鲜可爱,而且写出了雨的及时、恰到好处。“发短何愁曲局”,这是化用《庄子·天地》里的典故:“发尽白而目乃始见。”意思是说自己的头发短,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够听得见雨声,洗耳而已。这里的“曲局”当为“曲径”之误。这两句是说自己虽身在僻静之处,却也能领略到自然界的美好,不必担忧什么。
“不教禽啄”三句,进一步写自己喜爱雨景的原因。“禽啄”、“竹扫”,都是喻人的行为。“不教禽啄”,是因为自己居处在深山之中,不怕鸟来啄咬;“不教竹扫”,是因为自己居处远离尘嚣,不怕竹枝扫动。这两句既表明自己居处的环境幽美,又表明自己的心志高洁。“又忍”两字,则表明自己虽然厌恶那些世俗之人的手爪伸进自己的居处,但却又不忍心让自己的手指去接触。这里的“手触”,既是指世俗之人的世俗行为,也是指自己的世俗之心。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厌恶世俗之人的世俗行为,但却又难以割舍自己的世俗之心。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诗人隐逸情怀的一种反映。
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厚,将一个隐士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