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坞题觞,药阑吹曲,七年一别天津。
饧白芹香,相逢又值清明。
瞻园醉我花阴。
渡秦淮、云碧山青。
红楼酥雨,莺啼小窗,孤客曾经。
南唐旧事,折柳催花,歌残人远,双鬓星星。
征衣料峭,重门咫尺三旌。
未听银筝。
惯离愁、月冷江城。
短长亭。
春波半篙,皖口扬舲。

【译文】

夏初时节,别了高使君子奋力前行。竹林中题着酒觞,药栏旁吹起乐曲,七年来我们终于重逢在清明佳节。

饧白芹香,相逢时正值清明时节。

瞻园里我陶醉于花荫下。

渡过秦淮河,云天碧绿山青翠。

红楼外酥雨点点,小窗前莺啼声声,孤独的旅人曾经到过这里。

南唐往事,折柳赠春催百花开放,歌女已去,人去也更远,双鬓星星点点。

征衣料峭,重门咫尺三旌。

未听到银筝声声。

惯离愁、月冷江城。

短长亭。

春波半篙,皖口扬帆启程。

【赏析】

此篇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写与友人分别的情景,颔联写送别友人后自己游赏园林的情景,颈联又回到送别友人的场景,尾联写离别友人之后自己独自在外的情景。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送别”,而是通过送别的场景,抒发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第一句“夏初临”,点明了季节,也为后面的景物描写铺垫了气氛,“别高使君子奋”交代了时间以及送别的缘由。

第二联“竹坞题觞,药阑吹曲,七年一别天津”写送别友人的情景。竹坞和药阑都是古代文人雅集之地,诗人在这里饮酒赋诗,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七年一别天津”,指的是诗人和友人分别已经七年,两人之间的友情已经非常深厚。这里的“一别”不仅仅是指一次离别,而是多次离别的总称,每一次离别都给诗人带来深深的思念和痛苦。

第三句“饧白芹香,相逢又值清明”,描述了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会吃糖饼(饧)和芹菜来缅怀先人,而诗人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友人,两人重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句“瞻园醉我花阴”,诗人在瞻园里饮酒作乐,陶醉在花香之中。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第六句“渡秦淮、云碧山青”,诗人来到了秦淮河边,看着两岸云彩碧绿山色青翠,心中充满了感慨。这里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并不能缓解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第七句“红楼酥雨,莺啼小窗”,诗人又回到了熟悉的红楼,听着窗外的莺啼声,心中更加思念友人。这里的莺啼声仿佛在诉说着友人的消息,让诗人更加难过。

第八句“孤客曾经”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他曾是孤身一人在外闯荡,如今再次遇到友人,心情无比激动。

第九句“南唐旧事,折柳催花,歌残人远,双鬓星星”回顾了南唐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第十句“征衣料峭,重门咫尺三旌”描绘了诗人出征前的准备情况以及他的紧张情绪。这里的“重门”象征着诗人即将面临的重要时刻,而“三旌”则是指朝廷中的三品官职,意味着他的官职地位非常高。

第十一句“未闻银筝”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战事的担忧和焦虑。他担心战争会延续很久,而自己无法及时赶到前线。

第十二句“惯离愁、月冷江城”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他在月光下独自行走在江城之上,感受着孤独和寒冷。这里的“惯离愁”表明这种情感已经成为了他的常态,而“月冷江城”则更加强了这种孤独凄凉的氛围。

最后一句“短长亭。春波半篙,皖口扬帆启程”结束了全诗。这里诗人告别了友人,踏上了新的征程。虽然路途遥远,但在春天的波浪中扬帆前行也是一种勇气和希望的象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