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语无凭响卜虚,强留春梦慰萧疏。
侲僮背索催年去,王母传筹报岁除。
耳聩却欣听妄语,眼昏犹解摸残书。
莫嗟杖晚如彭老,两眼随身且闭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诗句进行分析。“石语无凭响卜虚”,石头说话没有根据,只能猜测是真是假;“强留春梦慰萧疏”,“春梦”指春天的梦境,春天的梦境只能慰藉萧索的心情,“萧疏”形容人的心绪凄凉。“侲僮背索催年去”,仆人用鞭子催促着年老的主人离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叹。“王母传筹报岁除”,传说中王母娘娘在天庭里用算筹来报新年,这里的“筹”与“除”谐音。“耳聩却欣听妄语,眼昏犹解摸残书”,“耳聩”是指耳聋,“妄语”是指胡言乱语,这里指老人耳聋却喜欢听到别人的胡言乱语,因为自己眼花了看不清,所以仍然能够摸索着翻阅残缺的书籍。“莫嗟杖晚如彭祖,两眼随身且闭庐”,不要叹息年老体衰如同彭祖(传说中活到八百岁的人),两只眼睛还跟着人转呢,就闭上屋子休息吧。彭祖是传说中寿星,八十多岁还在世。

【答案】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其二十六

石语无凭响卜虚,强留春梦慰萧疏。

侲僮背索催年去,王母传筹报岁除。

耳聩却欣听妄语,眼昏犹解摸残书。

莫嗟杖晚如彭老,两眼随身且闭庐。

赏析:

首联两句写石语之无凭。“石语”即山间回音,因山高风劲,故声大而宏亮,但终归虚幻难信。上句以“虚”字点出虚无缥缈之感。下句以“响”字点出声音之洪亮。“无凭”则表明这声音无法证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庄子·逍遥游》),诗人也不愿相信这些虚无飘渺的声音。

颔联写年华逝去。“春梦”即春天的美梦,它短暂而美好,但终究会消失。诗人说“春梦”不能留住,是因为“春梦”是短暂的,而诗人的生命是长久的,所以诗人说“春梦”能安慰他。“萧疏”指心情凄凉。诗人说“萧疏”不能安慰他,是因为自己的心境已经凄凉了。“萧疏”又暗含着“萧索”。

颈联写衰老。“侲僮”指小奴仆。“背索”即背着鞭子。“催年”意为催促人的年龄增长。“传”意为传达。“报”意为报告。“岁除”即新年到来。诗人说自己老了,被小奴仆催着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年老体衰,生命即将终结,所以诗人说小奴仆催着他离去。“王母”指西王母,传说中掌管长生不老药的神女,她住在昆仑山上。传说西王母用玉简来计算时间。诗人说自己老朽,西王母却用玉简来报新年,说明自己虽然老朽,但还能继续享受人间的美好时光。

尾联写衰老之苦。“耳聩”指耳朵不灵敏。“妄语”指胡言乱语。诗人说自己老了,虽然耳聋,但还是喜欢听到人们的胡言乱语,这是因为他的眼睛花了,看不清楚,所以他还能勉强分辨出来。“摸残”指用手摸着残缺不全的字。诗人说眼睛花,但还是能勉强辨认出字来。

五、六两句写老年之悲。“彭祖”即彭祖寿,传说中长寿之神,活了八百岁。诗人说自己老了,两只眼睛还跟着人转呢,就闭上屋子休息吧。

此诗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将石头拟人化,赋予它感情和意志,使石头具有了主观意识,从而表现出石头的主观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