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丈田,长洲县。
田几何,百馀万。
奉部文,一年限。
朝廷丈田除浮粮,浮粮若除须补亡。
下跨河水上山冈,菜畦菱荡都抵当。
插旗四角周中央,男奔女走群慞惶。
上官督县令,县令责里正。
里正不识弓尺寸,转雇狙狯代持筹,长短方圆一手定。
一手定,一手更。
私田缩,官田盈。
移重挪轻无不有,田主瞠眼不敢争。
县家覆丈岂能遍,但取溢额可考成。
急丈田,限一年。
官经票,吏索钱。
官田未见增什一,民钱已闻费万千。
君不见一县图书七百四十一,日造黄册堆积高于山。

【注释】

民谣:民间的歌谣。

急丈田:催促丈量田地。

长洲县: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田几何:田地有多少?

奉部文:接受朝廷的命令或公文。

一年限:限定的期限。

朝廷丈田除浮粮,浮粮若除须补亡。

朝廷下令丈量土地,除去多余的浮粮,多余的要补充到户籍中。

下跨河水上山冈,菜畦菱荡都抵当。

田地从低处穿过河流,上面是菜地和池塘,都被官府征收了。

插旗四角周中央,男奔女走群慞惶。

在田地四角插上旗帜,男女百姓惊慌逃窜。

上官督县令,县令责里正。

上级官员督促县官,由县官责令乡里正。

里正不识弓尺寸,转雇狙狯代持筹,长短方圆一手定。

里正不懂得弓的大小长度,就请人代替他计算,由一个人决定。

私田缩,官田盈。

私人所有的田地减少,官有的田地增加。

移重挪轻无不有,田主瞠眼不敢争。

把重的地方搬到轻的,到处都是这样的事,农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县家覆丈岂能遍,但取溢额可考成。

县家不可能完全丈量,只取超出的部分来计算即可。

急丈田,限一年。

催促丈量田地,限定一年时间。

官经票,吏索钱。

官员拿着账本要钱。

官田未见增什一,民钱已闻费万千。

官府的土地并没有增加多少,而百姓的钱已经花费了无数。

君不见一县图书七百四十一,日造黄册堆积高于山。

你难道没有看见一个县的图书就有七百四十一本,每天造黄册的数量比山上的树木还要多。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明朝后期地方豪绅与官吏勾结欺压百姓的民歌,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盘剥人民、横征暴敛的罪恶本质。

诗的前六句主要描写官府催收赋税的情景。作者首先说明官府对农民进行搜括的方式:“急丈田”,催逼农民交税;“奉部文”,接受朝廷的命令或公文;“限一年”,限定一年时间。紧接着,诗人又写老百姓被逼无奈的情况。他们“奉部文”去交纳赋税,却“一年限”,即限定一年时间。这期间,官府又催逼着农民交税,而且催逼的程度更为严厉,老百姓只好四处逃避,狼狈不堪。

诗的后六句主要描写地方豪绅与官吏勾结欺压百姓的情景。“上官督县令”、“县令责里正”,地方豪绅与官吏勾结在一起,共同欺压百姓。“私田缩”,“官田盈”,官府强迫农民将私田变为公田,从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接着写官吏借机向百姓敲诈勒索:“官经票”,官吏借征税的名义向百姓敲诈勒索;“吏索钱”,官吏又以各种名目索取钱财。最后,诗人以感叹的语气写道:“君不见一县图书七百四十一”,表明当时地方官府的簿籍之多、税收之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交纳赋税的繁重和艰难。

这首诗揭露了明朝末年地方豪绅与官吏勾结欺压百姓的罪行,表达了农民对剥削者的愤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