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注释】

食时辰:即吃午饭的时间。

无明:指无知,不明事理。释迦身:指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坐着躺着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

只么:这般。

忙忙:匆忙的样子。

苦辛:辛苦,劳累。

认声色:指看世间万物。觅疏亲:寻找亲近的人。这里是指追求世俗亲情与友情。

他家染污人:被世俗人情所污染了。

问取:向谁询问。

虚空:佛教名词,指真空。这里指佛教所说的“真如”。

始出尘:从凡尘中脱出来。

【赏析】

《十二时颂其三》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全诗如下: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这首诗以十二时辰为题,通过描述人们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的行为、想法和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俗和人性弱点的批判和反思。以下是逐句的解析及其赏析:

  1.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 “食时辰”指的是吃饭的时候,这是一天中最平凡也是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吃饭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放松警惕,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美食的享受中。然而,这种放松的状态并不代表真正的解脱或觉醒。这里的“释迦身”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他曾经是一个凡人,但通过修行获得了智慧和觉悟。这表明了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被称为佛,并非因为他的身份高贵,而是因为他能够超越世俗的生活,达到真正的解脱境界。
  • “坐卧不知元是道”则是指在吃饭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而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吃饭本应是一种养生的方式,但许多人却将其视为一种负担或麻烦。这种对吃饭的态度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浮躁和不安感。因此,吃饭时应该放下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品味食物的滋味,才能真正感受到吃饭的乐趣和价值。
  • “只么忙忙受苦辛”则是对上一句的深化和扩展。在吃饭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因为忙碌而感到疲惫不堪。这种忙碌不仅来自于工作的压力,还来自于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这种忙碌使得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承受着身心上的疲惫和痛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忙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轻松愉悦。
  1. 认声色觅疏亲,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 “认声色觅疏亲”是指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对声音、色彩等感官刺激的关注和迷恋。这些刺激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但并不能真正满足内心的需求。相反,它们只会让人们更加沉迷于感官世界的诱惑之中,无法自拔。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感官欲望,避免过度追求外在的华丽和虚荣。
  • “若拟将心求佛道”则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阐述。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人们真的想要追求佛教的真理和智慧,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佛教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和世俗的成功,而是在于内心的变化和升华。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内心的修炼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境界,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外在的物质和感官享受。
  • “问取虚空始出尘”则是对上一句的解释和补充。这里的“虚空”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概念,它表示无限的空间和无边的宇宙。当我们将心灵投入虚空之时,就能摆脱尘世的束缚和牵绊,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高深的境界,需要人们不断修行和探索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远离红尘俗世的纷扰和干扰,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净化和提升。
    【译文】
    吃饭的时候,原本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现身,但人们却常常忽视这个事实。
    吃饭时总是忙忙碌碌,身心都在受苦受累。
    人们总是被世间的声音和色彩所迷惑,寻求疏远亲人的关系。
    如果真心想要追求佛教的真理和智慧,就应该向虚空寻求答案,才能脱离尘世的羁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