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 · 博山寺作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释】:
- 不向长安路上行:不去繁华的长安路。
- 却教山寺厌逢迎:宁愿在山中寺庙中躲避世俗的欢迎和应酬。
- 味无味处求吾乐:在最平淡无奇、毫无趣味的地方寻求乐趣。
- 材不材间过此生:在无用与有用之间度过一生。
- 宁作我,岂其卿:宁愿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做别人口中的“卿”。
- 人间走遍却归耕:虽然走遍了人世,最终还是回到田园中去耕作。
-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松树和竹子是最好的朋友,山中的鸟儿和花朵也是很好的伙伴。
【赏析】:
《鹧鸪天》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全词通过对比长安和山寺的不同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追求自然、简朴生活的志趣。
开头两句“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直接点明了主题。作者不愿在繁华热闹的都市中奔波忙碌,而是选择在山间的寺庙中过着清静的生活。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尘世繁华的厌倦和对山林宁静的向往。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这两句是对前面主题的具体展开,作者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实现。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宁愿做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成为权贵。即使走遍了人世间,最终也要归于田园,回归自然。这种思想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最后一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的美好景色。松树和竹子是作者心目中的朋友,山里的鸟儿和花朵是他的好伙伴,这些自然元素成为了他的忠实伴侣,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水画卷。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以及对简朴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