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水调歌头·沧浪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泛舟太湖之胜,下片抒壮志未酬之叹。全词借景抒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意境清旷,气势豪迈,笔力遒劲,风格俊爽。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注释】:

  1. 潇洒:超然洒脱的样子。
  2. 太湖:指今江苏省太湖。
  3. 洞庭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畔。
  4. 陶朱张翰:春秋时范蠡弃官经商,后改名换姓为陶朱公。西汉张良学道十年后辞官,隐居云梦山(今湖北钟祥)。
  5. 扁舟急桨:小船划得快。
  6. 芦荻:芦苇。
  7. 青纶:青色鱼网。
  8. 刺棹:用长竹竿拨动船桨,使其前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太湖风光的词。首二句写太湖之景,三、四、五句写洞庭湖之景,六、七句写渔舟归来的情景。最后两句抒发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

“潇洒太湖岸”,起笔就写太湖的景色。“淡伫洞庭山”,接着写洞庭湖。这二句中,“潇洒”、“淡伫”二字用得极妙,写出了太湖与洞庭湖的自然风貌。太湖在江苏,而洞庭湖在湖南,一在西,一在东,相隔甚远。但作者却把它联系起来写,这就使两湖的景色都写得非常生动。“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这两句紧承前二句而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这两句中,“鱼龙隐处”写洞庭湖中的鱼和龙;“烟雾深锁”则点出烟波浩渺;“渺弥”形容湖面广阔,无边无际的样子。这样,读者眼前就呈现出一片辽阔的水面。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这三句是说,正在想着像范蠡和张翰一样辞官归隐,忽见一叶小舟飞快地划过来,原来是有人载着鲈鱼回乡来了。这几句中,“方”、“忽”二字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了归乡的心情。“急桨”二字既写出舟快,又表现了归心切的情景。“鲈鱼”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正当想到像范蠡和张翰一样离开官场回到家乡去的时候,忽然之间看见一叶小船划过来,原来是有人带着刚钓到的鲜鱼回来了。这里既表达了对故乡的向往,也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这两句描写了海上风雨交加的情景。“落日”二字既写出了时间是傍晚时分,又表现出天色将晚的景象。“暴风雨”二字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又表现了海上的风浪之大。“归路绕汀湾”既写出了归途的艰难险阻,又表现了归乡的心情之急切。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这一大段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当景盛”指处在国家兴旺发达之际,“景盛”一词在这里指的是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愿意在仕途上的平庸和无聊中虚度光阴。“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壮年”二字指中年时期;“何事”二字问的是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仍然一事无成。“憔悴”二字写出了由于长期奔波在外,身体日渐消瘦、容颜日益衰老的状况;“华发”即花白头发,“朱颜”即红润的面容,这里指年轻时英俊潇洒、容光焕发的外貌。这两句话既写了自己因长期奔波在外而身心俱疲,又表现了自己对这种状况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和无奈。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这几句是说,自己想借助寒潭垂钓来排遣胸中的郁闷和烦忧,但又担心鸥鸟会怀疑自己的动机,不肯靠近自己的钓具。“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最后两句是说自己拿起长竿,划动短桨,穿过芦荻丛中,静静地看着波浪起伏。这里的“刺棹”、“青纶”都是用来形容动作的敏捷和轻松。“刺棹”指快速划桨的动作;“青纶”是指青色的大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拿着长竿,划动短桨,穿过芦荻丛中,静静地看着波浪起伏,心中充满了感慨。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宏大。全词通过描绘太湖、洞庭湖等自然风光以及渔民捕鱼归乡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的壮志未酬之情和内心的激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