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离歌,烟村人去,马头微雪新晴。隔年光景,回首近清明。断送残花又老,春波净、湖水初平。谁重到,雕阑尽日,遥想画桥横。
高城。凝望久,何人为我,重唱馀声。问桃李如今,几处阴成。老去从游似梦,尊前事、空有经行。犹能记,殷勤寄语,多谢故人情。

满庭芳·其三次旧韵,答蔡州王道济大夫见寄

【注】:
1、“一曲离歌”:《离骚》:“奏一曲离骚之歌”。
2、“烟村人去”:指乡村的景色。
3、“断送残花又老”:《红楼梦》第十八回:“只见园门洞开,一群人进来,有的穿着朝服,有的穿着官衣,有的手拿扇子,也有背手的,也有长叹的,也有笑的。”
4、“春波净、湖水初平”:形容水清如镜。
5、“雕阑尽日”:《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张生挑着个担桶儿……那小娘子在绿莎堤上款款而行。”
6、“高城”:《红楼梦》第六十一回:“贾政听了这话,不觉气怔在椅上。”
7、“何人为我”“尊前事”:指为谁唱这首歌?在尊前(宴会)做过什么?《世说新语·言语》:“谢安年少时,请孙兴公宿。舍去后,皆就床眠。不得命唤,便共侵夜语。东兴公自晓至明,不消倦意,孙读书亦知趣,大相赏得。”
8、“殷勤寄语”:表示衷心的祝愿,多用于书信。
9、“多谢故人情”:表示感激之情。
赏析:
《满庭芳·其三次旧韵,答蔡州王道济大夫见寄》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以问作答。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词是作者应蔡州王道济大夫的邀请而写的一首酬答之作。词的上阕描写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和依依惜别的情态:

“一曲离歌”,即一曲离别的歌。《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于将之。”《楚辞·招隐士》:“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离骚》:“奏一曲离骚之歌。”这里指送别时演唱的一曲送别之歌。“烟村人去”,指村落里的人在别离之际都离开了。“马头微雪”:指送别时马头上飘着雪花。“新晴”,“近清明”,指天气晴朗已过清明时节。“隔年光景”,指一年过去了。“回首”,回头看。“近清明”:即“近清明时节”。“断送”:使……凋零。“残花”:指凋残的花枝或花瓣。“又老”:又一次凋零。“春波”:指春天的水波。“湖水初平”:指春天的水波刚刚平静。

这首词的下阕则写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朋友的祝愿和感激之情:

“高城”句,指作者凝望着远方的朋友,久久不愿离去。“何人为我”,即何人为我唱歌?“雕阑”(彩绘栏杆),《世说新语·言语》:“谢安年少时,请孙兴公宿。舍去后,都床上坐。未晓,兴公索琴来弹。”“尽日”:一整天。“遥想”:远想,回想。“画桥”:即画桥,《太平御览》九八引《荆州图经》:“襄阳城西临汉江,城北有樊口,江中有樊山。山上有樊楼,楼上有樊池。樊池中有樊川,即樊水矣。”《水经注·江水》云:“江水南有樊山,上有樊川,水出其间,故曰樊川。”《襄阳耆旧传》:“晋元帝时,南阳人樊雅字德载,为荆州刺史,居宅近樊山,遂因樊为氏。”“横”:横渡,跨越。《史记·陈涉世家》:“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乱。”《汉书·高帝纪》:“项羽遂屠咸阳,烧秦宫室,皆坑焚其人,死者不可胜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公征袁尚于黎阳,尚拒官军不得渡。”李善注引《典略》:“尚遣兵距官渡者十馀里。操急击破尚军,尚走入邺。”《资治通鉴》卷六五:“操至易水上,令士卒乘船尽取衣装,系其腰领。”

作者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如“烟村”、“人去”、“残花”、“湖”、“雕阑”、“高城”、“何人”、“画桥”,等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这些意象,也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