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释】

《水调歌头》是苏轼贬谪黄州后创作的词。“闰馀”指闰月余下的几天,“何好”意为有何益处,“补天修月人去”指的是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风流”,这里指美好的风度。“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指作者在南昌幕府时与洪皓、孙道夫、李焘、李光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洪皓是宋朝著名词人,他的诗词风格豪迈激昂,感情丰富,对苏轼影响颇大;李焘也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其学问渊博,文章典雅;孙道夫是北宋末年的大文豪;李焘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为官清廉。他们四人都是苏轼的朋友,因此苏轼称他们为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意为尽情地享受着清闲的游赏之乐。“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意为看着太阳从西边的山岭上落下去,看着月亮从东边的楼台上升起来。“四十载,两人在”指苏轼和苏辙兄弟共度四十个春秋。“总白头”意为头发全变白了。苏轼此时已经五十九岁了。“谁知沧海成陆”,意即不知道海变成了陆地;“萍迹落南州”,意即不知道自己的踪迹落在南方。“忍问神京何在”,指不忍询问京城(汴京)现在在哪里;“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意思是幸好还有芗林(地名,即今安徽宿县西北)的秋天露水,芳香之气扑面而来。“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意为把余生都断送了,只有喝酒可以忘记忧愁。

【赏析】

此词为东坡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被谪黄州时所作。当时,他已四十七岁。此词以写景抒情为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词语言明白浅显,情感真实自然。

上片开头一句“闰馀何好,一年两中秋”点明闰年的后半部分是农历八月,这是词人因思念友人而发出的感叹。接着“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两句,词人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怀念之情。他认为,当年与好友们一起游玩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然而他们都已经离世而去。这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己青春岁月的追忆,让词人倍感伤感。紧接着的“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几句,词人回忆了自己在南昌幕府时期的生活。他曾经与洪皓、孙道夫、李焘、李光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共同享受过那些清闲自在的游赏之乐。这几句不仅表达了词人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也体现了他与好友们的深厚情谊。

下片开头两句“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词人感叹与好友们共度了四十个春秋,但如今却都已白发苍苍。这里的“四十载”既指时间,也暗示了与好友们相处的时间之长;“两人在”则是指词人和好友们一直在一起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反而让他们更加感到孤独。接下来“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两句,词人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不知何时才能重返故土。这里的“沧海成陆”比喻国家的灭亡,而“萍迹落南州”则是指自己的流放之地。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最后的“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三句,词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悲凉。他知道京城已经不复存在,但幸运的是还有芗林的秋露可以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从而暂时忘记内心的痛苦。这里的“芗林秋露”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与清新,而词人则通过欣赏这些美景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忧伤。最后两句“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则是词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他认为,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唯有饮酒才能让他忘却烦恼,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整首词以景抒情,通过写景抒发了词人对友情的怀念、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