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满池塘,莺啼杨柳,燕忙知为泥融。桃花流水,竹外小桥通。又是一春憔悴,摘残英、绕遍芳丛。长安远,平芜尽处,叠叠但云峰。
西湖,行乐处,牙樯漾鹢,锦帐翻红。想年时桃李,应已成空。欲写相思寄与,云天阔、难觅征鸿。空凝想,时时残梦,依约上阳钟。
这首诗的译文是:
满池塘的水涨得满满的,黄莺在柳树上啼叫,燕子忙忙碌碌地飞,知道春天已经到来泥开始融化。桃花随水流淌,竹林外一座小桥通向池塘。又是一年春光消逝,我摘掉花枝,绕遍了整个花丛。长安远在天边,一片平芜尽是山峰,叠叠重重,云雾缭绕。
西湖是个好地方,游船荡漾,锦帐翻红映照水中。回想起当年桃李芬芳,如今却已凋零。想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人,但云天辽阔,难以寻觅征鸿。只能在梦中频频凝望,时时残梦,仿佛看到上阳宫里钟声悠悠传来。
这首诗的赏析是:
此词上阕描写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下阕抒写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水满池塘,莺啼杨柳”两句点出时令为早春。“莺啼杨柳”,“燕忙知为泥融”,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对故国长安的怀念。“桃花流水,竹外小桥通”四句,写春天的景色。“桃花流水”,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里借指长安。“又是一春憔悴,摘残英、绕遍芳丛”,则又暗示出自己与长安的隔绝之感。“长安远,平芜尽处,叠叠但云峰”,写长安远在天边,平芜尽处,只有连绵不断、云雾缭绕的山峦。
“西湖,行乐处,牙樯漾鹢”三句,由景转情。西湖风景秀丽,历来是游览胜地。词人在此地行乐,自然要想到往日与友人相聚的情景。“牙樯漾鹢”,语本《庄子.秋水篇》:“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于是舍舟而陆,盖所志者异也。”张岱《西湖梦寻》引此文,并注:“言杭城诸山,皆如鹢首之形。”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西湖上划船游乐,看到画舫上插着象牙装饰的旗帜,上面停着鹢(一种鸟)形的小舟。“想年时桃李,应已成空”,意思是说:想当年你栽培的那棵桃树、那棵李树,现在应该都长成了空树了。“桃李”原指春秋时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后泛指有才德的人。“桃李成阴,公门成市”,语本《论语.子路》:“管仲曰:‘吾其言矣!’曰:‘何哉?’曰:‘仲之博与?’曰:‘求也。’曰:‘赐不受命而为政乎?’曰:‘子道之么?商闻之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有道者,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庸,若以同害同则谓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庸;若因以同害同则谓和。
夫和实生物,不和将不生。和也者,物之正也;不和,非万物之所生成。”
朱熹集注:“庸,平也。和,亦平也;庸,犹常也。和,犹适也。和,适理为和;庸,从俗为庸。凡治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当然之妙,所谓中庸者是也;庸则有常,不能适理矣。凡事皆相反而相成,唯阴阳是也;二气交感,万物化醇焉。故能参天地、赞化育,而物莫不归焉。”
“欲写相思寄与,云天阔、难觅征鸿”两句,写自己想念友人而又找不到他的深切感情。“相思”即“思恋”、“思慕”。苏轼的诗多用这一词语。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里写的是苏东坡对亡妻王弗的怀念之情。《菩萨蛮》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写的则是他对亡妻的追忆之情;《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写的则是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旷达胸襟。
“空凝想,时时残梦,依约上阳钟”几句,写自己日间想见友人而不能见面时的孤独苦闷和对友人的依恋。“上阳”即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钟”指漏刻中的计时器或报时器。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生活很苦,他心情很郁闷。他在黄州期间写了一首《赤壁赋》,其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余游于赤壁之下,与客泛舟,观涛壮观,议论今古兴衰之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之声……”“余固笑而止之。”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苏轼的这种人生观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思想。
苏轼的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形象鲜明生动。特别是结尾两句:“欲写相思寄与,云天阔、难觅征鸿;空凝想,时时残梦,依约上阳钟。”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苏轼的这首《满庭芳·其二用前韵并寄》词,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