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晴霞倒影,洗闲愁、深杯滟风漪。望越来清浅,吴歈杳霭,江雁初飞。辇路凌空九险,粉冷濯妆池。歌舞烟霄顶,乐景沈晖。
别是青红阑槛,对女墙山色,碧澹宫眉。问当时游鹿,应笑古台非。有谁招、扁舟渔隐,但寄情、西子却题诗。闲风月,暗销磨尽,浪打鸥矶。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词。上阕写姑苏台的景致,下阕借古喻今,抒发作者的感慨。全词用典精当,意境开阔,情志高远(或:含蓄蕴藉)。

【答案】

译文见“赏析”。

注释:

①八声甘州:双调,九十三字。②霁:雨后天晴。③辇路:皇帝所乘之车驾所经之路。④粉黛:女子的化妆品。⑤女墙:城上的矮墙,泛指城郭。⑥西子: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此处代指吴国。⑦鸥矶:水中的小岛,多鸥鸟栖息。⑧消磨:《文选》谢朓《和王主簿》:“日出天而曜山,江静瑟而流月”,李善注:“言销磨日月,使之光耀也。”这里指消磨岁月。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作者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江东安抚留守兼知建康府。词中以姑苏台为题,寓有深意,既是对当年吴越争霸历史的回忆,也是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历史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

“步晴霞倒影”一句,点明题旨,起势突兀。“望越来清浅,吴歈杳霭,江雁初飞”,写词人登临姑苏台,眺望江南水乡风光,心情十分舒畅,但随即又感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因而发出“闲愁”之叹。“辇路凌空九险”,是说苏州城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九座山峰之上;“粉冷濯妆池”,是说苏州城繁华已尽,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以上两句,化用杜甫《丽人行》中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一朝游罢马空嘶,忍听春风吹柳枝”等句,以乐景写哀情,暗寓忧思。“歌舞烟霄顶,乐景沈晖”,写苏州城歌舞升平的盛况,暗示着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只求苟安的现状。

“别是青红阑槛”,承上启下,接写苏州城外景色,与苏州城内形成鲜明对比。“对女墙山色,碧澹宫眉”,写城外的山水风光,既突出了姑苏台地势高耸的特点,又暗示着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运。“问当时游鹿,应笑古台非”,感叹往日的姑苏台已经物非人非,令人痛心。“有谁招、扁舟渔隐,但寄情、西子却题诗”,写隐居者在湖面上荡桨采菱,吟咏吴地风物,寄托情怀。这两句既与前面写苏州城繁华已尽相照应,又与结尾处词人自己的身份和遭遇相照应。“闲风月”、“浪打鸥矶”,写隐居者在湖面上放舟赏月,悠然自得。“闲风月”,既是实写湖上的景色,又是虚写隐居者的心境。“浪打鸥矶”,则表明隐居者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这两句词既与前面写的苏州城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与结尾处词人自己的身份和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词似乎是在表现隐居者悠闲自得的生活;但从深层次来看,它们却是在暗示隐居者内心的孤寂和悲愤。“闲风月”,既是指湖面的景色,也是指隐居者的心境;“浪打鸥矶”,既是实写湖上波浪的冲击,又是虚写隐居者的心境。这两句词既与前面写的苏州城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与结尾处词人自己的身份和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词似乎是在表现隐居者悠闲自得的生活;但从深层次来看,它们却是在暗示隐居者内心的孤寂和悲愤。

此词上阕写姑苏台的景致,下阕借古喻今,抒发作者的感慨。全词用典精当,意境开阔,情志高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