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水调歌头 · 其六 丁亥送方子南出蜀
【注释】
-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意是“水的乐调”,后用来泛指词。
- 其六:在这首词中,”六”是指第六篇作品。
- 丁亥: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年份,丁亥为1927年。
- 方子南:作者的朋友,字子南,此处指代他的名字。
- 莼乡:即莼菜之乡,这里指的是作者家乡的地名。
- 乌奴: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的特产,这里可能指的是当地的特色菜肴或饮品。
- 扁舟:小船,泛指船只。
- 三载:三年。
- 异县:不同的县城。
- 乘月几登楼:乘着月光登上高楼。
- 去去:离去的样子。
- 日日望吴头:每天都望着故乡(吴地)的方向。
- 丹青手:擅长绘画的人,丹青是古代绘画的代称。
- 描不就:无法描绘完成。
- 萍梗:漂泊不定的浮萍和木梗。
- 江汉:长江和汉江,泛指中国的江河。
- 别恨最绸缪:别离的哀愁最为深重。
- 远水长空一色:远方的水与天空连为一体,颜色相同。
- 风顺波平如掌:风力强劲,波浪平稳,如同手掌一般。
- 雁序际天游:大雁排列成行,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 故旧:老朋友。
- 剑南州:四川省的一个州,古时称为剑门关以南的地区。
【译文】
行客送行客,何况又逢新秋。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赏析:
《水调歌头·其六》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对朋友离别时的感慨和不舍之情。全词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开头两句“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写送别的情景,行客之间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即将远离家乡的无奈。
第三句“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描绘了与友人相聚的场景,以及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开后的担忧与思念。
第四句“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离别的痛苦比作一幅丹青画,无法描绘完成。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感受,也表达了他对这段友情的重视。
第五至第七句“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则是诗人对朋友离别后的感伤。他描述了自己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友人分离时的哀愁和无奈。同时,他还提到了远方的水与天空的颜色相同,以及大雁在天空中的自由翱翔的景象,这些意象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则是诗人对于未来的期望。他表示虽然朋友们已经各自离去,但他仍然希望他们的友谊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而自己虽然暂时滞留在剑南州,但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水调歌头·其六》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抒情作品。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哀愁。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