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淅沥,楚棹吴鞭,相逢易老颜色。桐竹鸣骚音韵,水云空觅。炎凉自今自古,信浮生、有谁禁得。漫回首,问黄花还念,故人犹客。
莫管红香狼籍。兰蕙冷,偏他露知霜识。木落山空心事,对秋明白。征衣暗尘易染,算江湖、随人宽窄。正无据,看寒蟾、飞上暮碧。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

淅沥:形容秋雨声如断续的琴曲。

易老:容易衰老。

桐竹鸣骚:《离骚》中“余不忍为此态也”,即指屈原的《楚辞》,桐为木名,竹子是古代乐器,这里指代音乐。

水云空觅:水云飘渺,无法寻觅。

炎凉:比喻世事变迁。

信浮生、有谁禁得:信,任凭。禁,受得住。浮生,指人生。

漫回首:随意回顾。

问黄花还念,故人犹客:黄花,菊花,借指秋天。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莫管红香狼籍:不要理会那些花事,因为自己已经心灰意懒,不再像以前那样去关心。

兰蕙冷、偏他露知霜识:兰花和蕙草在冬天都凋零了,只有它们知道露水知道霜的滋味。

木落山空心事,对秋明白:树叶飘零了,山里的事情也明白了。

征衣暗尘易染,算江湖、随人宽窄:远征的衣物被尘埃覆盖,就像我的人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变得宽厚或狭窄,难以预测。

寒蟾:月亮。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语言清丽自然,意境幽远含蓄。

开头两句,以秋声起兴,描写与友人相逢的感慨。“声声”二字状秋声,声声入耳;“淅沥”一词状秋雨,淅沥不断。“易老颜色”四字点明“相逢”之因,言岁月不待人,人事已非,相见时已非当年可比。这两句从眼前景物落笔,由外入内,写出了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桐竹鸣骚音韵”五字,承上启下,引出“水云空觅”一句来。“声声慢”三字,既概括了秋声的特点,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过片后三句写友情的珍贵。“炎凉自今自古”,感叹时世沧桑,人事易变;“信浮生、有谁禁得”,说人生短促,谁又能经受得起时光流逝呢?“漫回首”二句,进一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问黄花还念故人”,黄花指菊花,古人常以菊花比高洁的志向、坚贞的情操或美好的回忆。此处用典,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故人犹客”,则是说朋友之间虽然亲密无间,但却如同客人一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既是由于双方生活环境、经历的不同造成的,也是由于各自的内心世界所存在的差异所导致。

结尾两句,以景结情。“莫管红香狼籍”五字,是对前面所写的景色的描写,同时也是对自身感情状态的一种反映。这里的“红香”指的是盛开的花朵,“狼籍”则是指花朵凋零后散落在地上的样子。作者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既表现了自己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也反映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哀怨情绪。而“偏他露知霜识”,“他”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如花草树木等。作者认为,这些事物虽然也具有生命特征,但终究无法体会露水的寒意和霜的冷艳。这种比喻既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暗示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失望。最后二句,“木落山空心事,对秋明白”二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环境。这里的“木落”指的是树叶的落下,象征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山空心事”则是指山林中的一切都显得寂静无声,充满了萧瑟之气。而“对秋明白”则是指作者面对这个季节的变化和周围的一切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事和情感变化。

整首词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含蓄。通过对秋景的描述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珍视的渴望。同时,词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了词人的才情和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