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望极,扫太虚纤翳,明河翻雪。一碧天光波万顷,涌出广寒宫阙。好事浮家,不辞百里,俱载如花颊。琴高双鲤,鼎来同醉孤绝。
浩荡今夕风烟,人间天上,别似寻常月。陶冶三高千古恨,赏我中秋清节。八十仙翁,雅宜图画,写取横江楫。平生奇观,梦回犹竦毛发。

念奴娇·其六己卯中秋和陈丈少卿韵垂虹望极,扫太虚纤翳,明河翻雪。一碧天光波万顷,涌出广寒宫阙。好事浮家,不辞百里,俱载如花颊。琴高双鲤,鼎来同醉孤绝。

浩荡今夕风烟,人间天上,别似寻常月。陶冶三高千古恨,赏我中秋清节。八十仙翁,雅宜图画,写取横江楫。平生奇观,梦回犹竦毛发。

注释:

  • 垂虹:指苏州的垂虹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北太湖上;望极:极目远望;扫:扫除、清除;太虚:天空;纤翳:纤尘;明河:银河;翻雪:如雪般洁白;涌出:从……里出来;广寒宫阙:即广寒殿,传说中月中的宫殿;浮家:泛舟于水上;三高:指李白、贺知章、张旭;陶冶三高千古恨,赏我中秋清节。陶冶三高千古恨,指的是诗人对三位友人的怀念;赏我中秋清节:表示自己对中秋节的欣赏和享受。
  • 八十仙翁:指苏轼自己;雅宜:适宜;图画:指画作;写取:描绘、书写;横江楫:指画上的船。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1082年(宋元丰五年)中秋夜和好友陈师道一起登垂虹桥赏月时所作的一首咏物词。全词通过描绘中秋夜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词的开头两句“垂虹望极,扫太虚纤翳,明河翻雪。”通过描写垂虹桥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作者对中秋夜景的赞美之情。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比作纤尘被扫去的明净天空,将银河比作如雪般的洁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明亮和清澈。

接下来的两句“一碧天光波万顷,涌出广寒宫阙。”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下的美景。这里用“一碧”来形容天空的颜色,用“波万顷”来形容月亮的光芒四射,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涌出”一词也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好事浮家,不辞百里,俱载如花颊。”通过描写人们乘舟赏月的情景,展现了中秋节时的热闹氛围。这里的“好事儿”指的是赏月这种活动,而“浮家”则是指人们乘船出游。这一句通过对人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节的喜爱之情。

第四句“琴高双鲤,鼎来同醉孤绝。”通过描写琴高的故事和品尝美食的场景,展现了中秋节时的惬意生活。这一句中的“双鲤”指的是琴高传说中的两条神鱼,而“鼎来同醉”则是指品尝美味佳肴。这一句通过对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节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浩荡今夕风烟,人间天上,别似寻常月。陶冶三高千古恨,赏我中秋清节。”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氛围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节的热爱。这一句中的“浩荡”指的是中秋之夜的宁静和祥和,而“陶冶三高千古恨”则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这一句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中秋节的喜爱之情。

整首词以赏月为主题,通过对中秋夜晚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