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屦觅春色,行遍大江西。访花问柳,都自无语欲成蹊。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征辔晚乘月,渔钓夜垂丝。
诗书帅,坐围玉,尘挥犀。兴方不浅,领袖风月过花期。只恐梅梢青子,已露调羹消息,金鼎待公归。回首滕王阁,空对落霞飞。

【注释】

杖屦(zhuàn jù):拄杖,穿鞋。

觅:寻找,寻访。

大江:指长江。

问柳:探问杨柳。语出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后泛指探访友人或游赏风景。此处指探访友人。

七州三垒:指古时蜀、吴、魏三国。

五风十雨:指风调雨顺。

太平时:太平的时代。

征辔(pèi)晚乘月:指诗人在晚年乘着马儿晚归时,月光正好。辔:马笼头和缰绳。

渔钓夜垂丝:指诗人在夜晚钓鱼。垂丝:垂钓。

诗书帅:指学问、诗书。帅:领袖。

坐围玉:指围坐在玉桌边。坐围玉:围坐在玉石制成的桌子边。

尘挥犀:指用犀角笔写字,字迹飞扬。尘:指尘土。犀:一种动物,其角为犀牛角。

风月:自然景物。过花期:超越花开时节。花期:指花开的时间或季节。

梅梢青子:指梅花的嫩芽上挂着青色的果实。青子:青色的果实。

调羹(gēng):古代一种烹调用具。比喻美食。

金鼎待公归:比喻等待您归来。金鼎:黄金铸成的鼎器,比喻富贵荣华。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唐初文学家王勃所作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描述的建筑。

【译文】

手杖脚鞋去寻找春天的色彩,走遍了大江西。探访花朵询问柳树,都自无言欲成蹊。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的时候。征辔晚乘月,渔钓夜垂丝。

诗书帅,坐围玉,尘挥犀。兴方不浅,领袖风月过花期。只恐梅梢青子,已露调羹消息,金鼎待公归。回首滕王阁,空对落霞飞。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与志向。

全诗以记事为主,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有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开头四句写寻春访友。从“杖屦”二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已年老体衰,所以“行遍大江西”的“行”,不是行走,而是步行。他拄起拐杖,踏着脚步,一路追寻春色,访求朋友。“访花问柳”,“都自无语欲成蹊”,既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迷恋,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这一句,诗人由寻春访友转入议论,指出今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征辔晚乘月,渔钓夜垂丝”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宁静的夜晚所度过的时光。“征辔晚乘月”中的“征辔”,指战马的络头和缰绳,这里用以代指征战;“乘月”中的“乘”,通“趁”,意思是趁着月光赶路,这里表示诗人在夕阳下策马而行。“渔钓夜垂丝”,则是指他在月夜之下,悠闲自在地垂钓。这一联两句,把诗人闲逸的生活写得惟妙惟肖,使人如临其境。

诗人由抒情转向议论。他首先以“诗书帅,坐围玉,尘挥犀”为题,赞美读书人的高雅情趣:“兴方不浅”,说明诗人兴致正浓,意犹未尽:“领袖风月过花期”,进一步说明诗人对读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阅读有关自然景观的诗篇,并能够领略其中的意境:“只恐梅梢青子,已露调羹消息,金鼎待公归”,诗人又由读书人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年老体衰,不能像当年那样到处游历吟咏,只好在家中等待儿子回来,准备烹制佳肴款待客人。此句表明诗人希望子孙能像父亲一样热爱读书学习,继承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

最后两句“回首滕王阁,空对落霞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滕王阁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所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文中所描绘的建筑。诗人在此回忆起当年游览滕王阁的情景,看到眼前落日余晖映照着西山之上的红霞,不禁感慨万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