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俗爱重九,秋至不须悲。登临昔贤胜地,空愧主人谁。滚滚长江不尽,叠叠青山无数,千载揖高姿。况有贤宾客,同醉此佳时。
坐间菊,青作袂,玉为肌。香英泛酒,风流绝胜酌酴醾。莫话龙山高会,只作东篱幽想,应有故人思。北望江南路,回首暮云披。
诗句释义
1 举俗爱重九,秋至不须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民间普遍重视重阳节,秋天的到来并不需要感到悲伤。这里的“举俗”意味着整个社会,而“重九”指的是重阳节,即农历的九月初九。诗人表达了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情绪,认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们都应该享受生活,不必因天气的变化而感到悲伤。
登临昔贤胜地,空愧主人谁: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登上过去圣贤们的优美场所,但自己却感到惭愧,因为没有人来迎接或赞赏。这里的“昔贤胜地”指的是古代有才华的人常去的地方,而“主人”则是指邀请这些文人雅士前来的人。诗人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圣贤之地的仰慕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作为主人的遗憾和失落。
滚滚长江不尽,叠叠青山无数:这里使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长江和青山的壮丽景色。”滚滚”形容江水流动不息,给人一种无尽的感觉;”叠叠”则形容山峦重叠,连绵不断。这两个成语共同描绘了一幅江河与山脉交织的壮观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美丽。
千载揖高姿,况有贤宾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年的时间见证了那些高尚的人格,而现在又有贤明的宾客陪伴在身边。这里的“千载”表示漫长的历史时期,而“高姿”则指高尚的品格或风度。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强调了时间的价值和友谊的重要性。
坐间菊,青作袂,玉为肌:这句话描述的是诗人与宾客一同品鉴菊花的情景。其中,“坐间”指的是宴会中的位置,“菊”是一种常见的花,代表着秋天的气息和清雅的品质;“青作袂,玉为肌”则形容菊花的颜色如同青色长袍一样鲜明,而质地则如同玉石一样温润细腻。这样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
香英泛酒,风流绝胜酌酴醾:在这里,诗人将菊花比作美酒一样可以欣赏其芬芳和香气。他进一步将饮酒的愉悦与赏菊的乐趣相比较,认为后者更加高雅和迷人。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菊花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
莫话龙山高会,只作东篱幽想,应有故人思: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应该谈论龙山的高会,或是仅仅想象自己在东篱之下的场景,并思考是否有旧友的思念。这是一种深沉的怀旧之情的表现,诗人通过这种设问方式,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译文
举俗爱重阳,无需悲秋日。登临昔贤胜地,愧无主人接待。滔滔长江无尽流,层峦叠峰似锦簇。千古英才皆在此,今见贤宾共醉欢。
坐享菊香伴青袖,洁白似玉肌若肤。清香溢杯泛美酒,风雅胜过醇醪味。不谈龙山宴高朋,只愿东篱寻幽梦。应知此中有故人,思念之情难自已。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描写重阳节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友情的颂扬,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人以重阳节为切入点,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他通过对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的赞美,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以及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
诗中通过对古贤胜地的描写,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素养。诗人将古代圣贤视为榜样,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对古人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尊崇,也是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人生理想。
诗中通过对菊花、美酒等元素的描绘,营造了一种优雅、清新的氛围。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菊花的美丽和香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环境中。此外,诗人还通过对美酒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也是诗人的一种情感表达和人生态度。
诗中通过对朋友的怀念和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亲人的思念。这种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和怀念,也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慨。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文化传统的颂扬、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它不仅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抒情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感情丰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