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水,洗得世间清。山色雨馀青。老子纶巾棋别墅,人家鼾睡柝秋城。定谁劳,定谁福,定谁能。
常恨著、景升儿不似。又恨著、景升牛小耳。空相望,愧平生。我欲临风扶玉树,自攀承露酌金茎。看昆明,鳞石长,海桑晴。

【译文】

银河里的水,洗得这世间清亮。山色雨后青翠欲滴。老子头戴纶巾在别墅里下棋,人家鼾睡的柝声秋城更显得寂静。是定谁劳苦,定谁享受福,定谁能决定一切?

常常遗憾景升的儿子不像他那样英武,又遗憾景升那牛角般的小耳朵,空自相望,愧对平生所学。我愿临风扶起玉树,自斟自酌承露酒金茎,看昆明湖上,鳞甲闪烁,海桑长青。

【注释】

①最高楼其一:词牌名。②寿秋水:即《寿秋水词》。③银河水:天河的水。④山色雨馀青:山上的颜色在雨后更加清新秀丽。⑤老子:指苏轼自己。⑥纶巾:用丝织成的头巾。⑦墅(shù):郊外的房屋。⑧人家:指苏轼自己。⑨柝(tuò)秋城:报时用的铜器。⑩定谁:定是谁。⑩景升儿、景升牛:都是指周瑜。①玉树:比喻美男子。

【赏析】

《最高楼·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词。此词写诗人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上片主要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下片则抒发诗人功业未遂的感慨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词语言明快,意境深远。

“银河水,洗得世间清。”开篇即以银河之水洗涤世间万物,使天下一片清明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深热爱和赞美之情。

“山色雨馀青”,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色之美,山色在雨水过后显得更加清新秀丽。

“老子纶巾棋别墅,人家鼾睡柝秋城。”这句中苏轼用典,引用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曾于草堂结庐而居,躬耕陇亩,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苏轼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现了他渴望退隐的心情。同时,苏轼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家鼾睡”的“人”比作“牛”,既写出了人们的酣然入梦,也表现出了他们生活的安逸和无忧无虑,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残酷。

“定谁劳,定谁福,定谁能?”这三句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苏轼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顺其自然,接受现实。这种思想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

“常恨著、景升儿不似,又恨着景升牛小耳。空相望,愧平生。”这句中苏轼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刘备的二儿子刘禅(字伯约),二是孙权的小儿子孙鲁班(鲁肃)。刘禅和孙鲁班都是历史人物,但在这里苏轼却把他们比作自己,表达了他对他们的不满和失望。他认为这两个人都不如自己,没有做到自己所期望的事情。同时,他也为自己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感到愧疚和遗憾。

“我欲临风扶玉树,自攀承露酌金茎。”这句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将自己比作一棵挺拔的玉树,想要凌风独立,迎风傲立。同时他还把自己比作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想要捧在手中细细品味。这些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气概和坚定执着的信念。

鳞石长,海桑晴。”最后一句中苏轼将目光投向远方,看到了昆明湖上波光粼粼的鳞石和长满青苔的海桑岛。这些美丽的景色都映衬出诗人心中的愉悦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