搆虚为实尽枝辞,直道公心自不欺。
众口铄金虽可畏,三人成虎我犹疑。
忠邪所赖圆穹鉴,通塞须凭大衍推。
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

【注释】

元丰己未:宋神宗熙宁五年。三院东阁:指御史台。治陈氏狱:审理陈家的案件。推劾不尽:追究陈家罪责不够。诏移大理:皇帝命令将案情移到大理寺。理官:司法官吏。推迹:调查陈家姻党。干求:用手段谋取私利。府政:官府政事。重辟:重大的犯罪。己未:即熙宁五年。濠梁:濠州城,今安徽凤阳县。讯鞫:审讯。卒不涉干求之迹:始终没有涉及用手段谋取私利之事。大理:大理寺。傅致:诬告。辨明:昭雪、平反。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夏,诗人任京兆尹时,审办陈家一案。当时御史台曾下令移大理寺审理此案,但审理官却以陈家有干求者为由,将陈家定为死罪,而自己却受到诬告。诗人对此表示不满,写了这首诗,并作十篇记其事。

首联写诗人办案时的正直与清廉。“搆虚为实”,意谓制造假象以掩盖真实;“尽枝辞”,意谓列举枝节上的言辞;“直道公心”四句,意谓只要坚持公道,就不会欺骗自己;“虽蒙辩正”六句,意谓虽然蒙受冤屈,但终究会洗清自己的冤屈。

第二联说,众人都说黄金贵,可是当众口铄金时,还是应有所戒惧。

第三联写三个小人造谣生事,最终被揭穿后,反而更加信以为真的故事,说明三人成虎的流言蜚语的危害性。

第四联写君王圣明,国家政治清明,正义终将得到伸张的道理。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此诗表达了诗人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