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论心友与亲,白头临事斗如新。
裸衣难喻疑金客,束缊应无乞火人。
三省行藏知有命,十年流落困无津。
物情世态经谙练,不假虚词问大钧。

【注释】

己未: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即元丰五年。

东阁:指翰林学士院,为朝廷中枢官署之一。

戊午:熙宁四年,即元丰元年。

尹京:治理京城。

陈氏:指苏轼的姻亲陈襄。

言者:对苏轼执政时弹劾官员不尽职、滥用法律的指责。

诏移大理:皇帝命令将此案移交大理寺审理。

推迹:调查、追查。

姻党干求:通过亲戚关系进行贿赂,以求得庇护。

府政:指官府的政务。

重辟:加重刑罚,即重罪。

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官吏。

己未岁:熙宁五年,即元丰六年。

濠梁:今安徽凤阳,是宋哲宗即位前的封地。此处借指京城开封。

台讯鞫(jù):在御史台审讯案件。

卒不涉:终于没有牵涉其中。涉,牵连。

干求之迹:行贿受贿的踪迹。

傅致:诬告。

辨正:辩解改正。

听命:接受命令。

邑邑不已:心情忧郁,难以排解。邑邑,形容忧愁的样子。

记一时事:记述当时的事情。

传之他人:让其他人知道。

子侄辈:子孙和侄子辈的人。

示:告诉,给。

【译文】

平日论心友与亲,白头临事斗如新。

裸衣难喻疑金客,束缊应无乞火人。

三省行藏知有命,十年流落困无津。

物情世态经谙练,不假虚词问大钧。

【赏析】

《东坡先生集·自述》中说:“平生亲友皆待以声色,然终不为之屈。”此诗便是作者在被贬黄州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与思想。

首联“平日论心友与亲,白头临事斗如新”。诗人在平时与亲友交往时,他们都是真心相待的,彼此都把对方当作知己;但是一旦面临大事,却如同陌生人一样,互不相干。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真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官场的厌恶。

颔联“裸衣难喻疑金客,束缊应无乞火人”,进一步揭示了官场的丑恶现象。作者用“裸衣”、“束缊”比喻那些表面清廉而实则贪婪的人,指出他们的虚伪和伪善让人无法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腐败现象的痛恨之情。

颈联“三省行藏知有命,十年流落困无津”。这里,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仕途经历,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身处困境,无法自拔。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物情世态经谙练,不假虚词问大钧”。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已经对人情世态有了深刻的了解,不再需要借助空洞的话语来探讨人生问题了。这里的“大钧”指的是天理和正义,诗人表示他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会再去追求名利和地位了。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在官场上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和反感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和领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