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澄秋,水光融日,浮萍飘碎还圆。
数行征雁,分破白鸥烟,高下回塘暗谷,写幽思、终日溅溅。
闲凝望,残霞暝霭,何处一渔船。
江南,思旧隐,筠轩野径,茅舍疏椽。
惯携壶花下,敧帽风前。
想像渊明旧节,琴中趣、何必疏弦。
归欤计,不将五斗,输与北窗眠。

【注释】 山色澄秋:指秋天山色的清澈。 水光融日:指太阳光照在水面上,使整个水面像被融化了一样。 分破白鸥烟:指天空中的云烟像被分成几块,像被打碎的白鸥。 高下回塘暗谷:指高低错落的山间小溪和幽深的山谷。 写幽思、终日溅溅:写自己的思绪像水流般不断涌出。 闲凝望:指静静凝望着。 残霞暝霭: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渐渐昏暗。 何处一渔船:指在傍晚时分,哪里会有渔船出现。 江南:指南方或长江以南地区。 思旧隐:思念隐居的地方。 筠轩野径:指简陋的茅舍。 茅舍疏椽:指茅草屋顶上的木椽子稀疏不齐。 壶花:指酒壶里的梅花。 敧帽风前:指戴着帽子迎风而立。 渊明:即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曾隐居乡间田园。 琴中趣:指音乐中的乐趣。 归欤计:表示回家的念头。 计:计划。 五斗:指五十斛米,是古代一种粮食的计量单位。 北窗眠:指在北方的窗户下安眠。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作者隐居生活乐趣的词作。
“山色澄秋,水光融日,浮萍飘碎还圆。”首句写眼前所见之景,用“山色澄秋”、“水光融日”,描绘了秋高气爽的宁静美好景象。接着又以“浮萍飘碎还圆”写出了秋水的动态美。这一句为全词奠定了宁静优美的基调。
“数行征雁,分破白鸥烟,高下回塘暗谷,写幽思、终日溅溅。”第二句写远去的雁群和烟雾缥缈的白鸥,以及回塘暗谷中的景物,都映衬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最后一句则通过“溅溅”两字,表现词人的思绪如泉水般源源不断的流淌。此句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闲凝望,残霞暝霭,何处一渔船?”第三句写词人独自凝望远方,只见残霞暮霭,一片迷茫。此时,他想起了那曾经一起饮酒作诗的朋友,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惆怅。
“江南,思旧隐,筠轩野径,茅舍疏椽。”第四句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他怀念着那曾经一起隐居的老友,也怀念着那简陋的茅舍。这里的“筠轩野径”指的是简陋的茅舍,“茅舍疏椽”则是指茅草屋顶上的木椽子稀疏不齐。
“惯携壶花下,敧帽风前。”第五句描述了词人在喝酒赏花时的惬意心情。他常常带着壶中的美酒来到花下,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欣赏着美丽的花朵,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想像渊明旧节,琴中趣,何必疏弦。”第六句则是对陶渊明的赞美。陶渊明是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这首词通过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了词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音乐中乐趣的追求,认为不必过分追求复杂的音乐形式,而应该享受其中的乐趣。
“归欤计,不将五斗,输与北窗眠。”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回到那个宁静而美好的故乡,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生活。这里的“五斗”是指五十斛米,是古代一种粮食的计量单位。词人表示自己并不需要太多财富来维持生活,只要能够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他就会心满意足。
这首词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词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词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表达了词人对陶渊明的赞赏和对音乐中乐趣的追求。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