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凝露湿燕脂透。是彩笔、丹青染就。
粉绡帕入班姬手。舒卷清寒时候。
春禽静、来窥晴昼。问冷落、芳心知否。
不愁院宇东风骤。日日娇红如旧。
【赏析】
《杏花天·其三》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名篇之一,全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的午后,静卧窗前,欣赏着窗外的景色。词中通过描写女子的神态动作和对春禽的观察,表达了她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首句“花凝露湿燕脂透”描述了花瓣上凝结的露水和被燕子啄破的痕迹,使得花瓣更加鲜艳动人。这句诗中的“燕脂透”形象地描绘了花瓣的颜色,如同涂抹了一层红色的油彩,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同时,“凝露”也暗示了春天的气息。
次句“是彩笔、丹青染就”,则进一步描绘了这幅画的美丽。这里的“彩笔”和“丹青”都是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分别代表着红色和蓝色。而“染就”则表示这些颜色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画中。这句诗中的“丹青染就”形象地描绘了这幅画的美丽程度,如同用红蓝两色交织而成的一幅精美的画作,令人赞叹不已。
第三句“粉绡帕入班姬手”,则转入了画面中的人物。这里的“粉绡”是一种轻薄的丝绸,象征着女子的手部肌肤。而“班姬”则是古代的一个美女形象,她的美貌和气质被世人所称赞。这句诗中的“入班姬手”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手部细腻柔美,如同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轻握住了一幅精美的画卷。
第四句“舒卷清寒时候”,则进一步描绘了画卷的形态。这里的“舒卷”指的是画卷展开或收起的动作,而“清寒”则形容了周围的环境。这句诗中的“清寒”形象地描绘了周围的环境,仿佛是在一片清新凉爽的早晨中,女子静静地欣赏着这幅画卷。
第五句“春禽静、来窥晴昼”,则转入了画中的动物。这里的“春禽”是指春天里的鸟类,它们的出现给这幅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而“窥晴昼”则描绘了鸟儿悄悄地窥视着晴朗的阳光,它们的身影在画中显得格外灵动。这句诗中的“窥晴昼”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在阳光中欢快地跳跃,给画面带来了一种欢快的氛围。
最后一句“问冷落、芳心知否”,则转向了女子的内心世界。这里的“冷落”指的是女子心中的寂寥和孤独感。而“芳心”则指女子内心的美好感情。这句诗中的“问冷落、芳心知否”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感情的渴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午后的画面,通过女子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以及她内心的感受。词中的景物、人物和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美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