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石桥天下奇,奔湍赴壑潜冯夷。
倚阑俯瞰毛发竦,品题曾读坡仙诗。
画师笔斡造化窟,岂必夜半夸娥移。
蜀天茫茫千万里,仿佛猿声亦如此。
何当谱入朱丝弦,水底鱼龙应洗耳。
这首诗是杜甫在元和三年(808年)所作。当时,他正在夔州,途经奉节县的三峡。诗中描述了奉节县的石桥,并表达了他对三峡美景的喜爱。
“庐山石桥天下奇”,这句话描绘了三峡中石桥的壮丽景象。石桥位于庐山之上,其形状奇特,宛如仙境一般。这里的”庐山”是诗人心中的一个象征,代表了他的精神家园。
“奔湍赴壑潜冯夷”,这句话形容了三峡水流的湍急。湍急的水流如同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一样,奔流不息地流向峡谷。这里的”冯夷”也是诗人心中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他的坚韧不屈的精神。
“倚阑俯瞰毛发竦”,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站在石桥上,俯瞰着峡谷的景象。这里的”毛发竦”形容了诗人看到峡谷时的心情激动。这里的”倚阑”是诗人的姿态,象征着他的独立和自信。
“品题曾读坡仙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三峡美景的赞美之情。他曾读过苏轼的诗词,对三峡之美有着深刻的理解。这里的”坡仙”指的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苏轼。苏轼的诗词中多次描绘过三峡的景色,使得三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画师笔斡造化窟”,这句话赞美了画师的技艺。画师运用自己的才华,将三峡的美景呈现在画卷之中,使得这幅画成为了一幅艺术瑰宝。这里的”画师”指的是诗人自己,他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三峡美景的赞美之情。
“岂必夜半夸娥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之情。他并不认为三峡的美丽是借助于夜晚的月亮而显现出来的,而是大自然自身的美。这里的”夸娥”是传说中的女神,她曾经用巨大的力量推动天体的运动。诗人在这里用它来比喻大自然的力量。
“蜀天茫茫千万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三峡广阔无垠的感慨。这里的”蜀天”指的是四川的天空,”茫茫”则形容了天空的辽阔。这里的”千万里”表示了三峡的遥远和神秘。
最后的“何当谱入朱丝弦,水底鱼龙应洗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把三峡的美好展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首乐曲。这里的”朱丝弦”是指优美的音乐,”水底鱼龙”则是比喻三峡中的鱼儿和水鸟。诗人希望它们能够因为听到这美妙的音乐而感到愉悦。
这首诗通过描绘三峡的壮观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