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髀怜佳节,多年不在家。
有亲垂白发,无意对黄华。
怀古余情旷,登高望眼赊。
南山荒霭合,日暮乱归鸦。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九月初四作,时年五十二岁。
“拊髀怜佳节,多年不在家。”首句写自己不能与家人共度佳节,内心十分遗憾。杜甫曾言:“自笑平生为口忙,四方行乞半天涯”(《遣闷奉呈卫八处士》)。他四处漂泊,无家可归,因此常感怀乡之情。
“有亲垂白发,无意对黄华。”“有亲”即指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等亲戚。“垂白发”是说他们已年老多病,头发斑白。杜甫的《春望》中就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可见当时他是多么地忧虑国事家愁,以致连头发都白了。“无意对黄华”中的“黄华”即黄花,此处借喻菊花。“无意对”是说因忧心忡忡而无心赏菊。“有亲垂白发,无意对黄华”,是说由于自己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因而无心观赏秋菊。
颔联“怀古余情旷,登高望眼赊。”写诗人登上高山,放眼远望,心中无限悲凉。“怀古”即怀念古代的英雄人物,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等。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思。“余情旷”是说因怀古诗人英雄业绩,故心情旷达。“登高望眼赊”,意谓登上高处,远望群山,只见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却无法把视线拉长,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色。“赊”字用得极妙,它既表现了诗人眺望远方时,视野受到限制的窘迫,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惆怅。“登高望眼赊”这一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是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颈联“南山荒霭合,日暮乱归鸦。”继续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南山”即华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东游时登临华山,见其险峻,不禁惊叹:“此山安在?闻下渭川五百里中,有上林苑,中有太帝宫阙,周回三百里,五谷生长,果草木鸟兽具具尽备,异木甘水,奇珍怪兽无所不有。”可见华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今日所见,却是荒芜一片,烟雾迷漫。“日暮乱归鸦”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归巢乌鸦的凄凉景象。“乱归鸦”既表明时间的推移(黄昏),又表现了归鸦的众多、混乱无序,使人感到一种萧瑟、苍茫的情调。“乱”字不仅写出了乌鸦的数量之多,还表现出了乌鸦归巢时的混乱无序。“南山荒霭合,日暮乱归鸦”,既表现了华山的荒凉,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将前两句的抒情与后两句的景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整首诗显得浑然一体。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天。此时杜甫已经离开长安十年有余,身处异乡,远离家乡亲人。他在重阳节这天登上华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古诗。诗中所描绘的景物虽美,但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感叹自己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不能欣赏美丽的菊花,只能独自登高远眺,面对荒凉的华山和纷乱的乌鸦,内心充满了忧愁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