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爇天香簇绛纱,三山箫鼓乐年华。
竹枝歌后多淫祀,燕子归来识故家。
荷鬓闹妆馀翠贝,蔬盘匀饤杂鱼虾。
殊方风物虽堪赏,争遣衰年客海涯。

【注释】

三山:指福州三山,即福州城东北的鼓山、乌塔山和于山。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台爇(ruò):燃香祭祀。簇绛纱:红纱帐。萧鼓:笙、笛等乐器。竹枝歌:一种民歌形式。多淫祀:多进行迷信活动。荷鬓:插戴荷花花饰的头发。闹妆:梳妆打扮。馀翠贝:指用青绿色的贝壳装饰头发。蔬盘:用蔬菜做的菜肴。匀饤(dìn ): 点缀,摆弄。杂鱼虾:用各种鱼类和虾类做成的菜肴。殊方:不同的地方。风物:风景名胜。堪赏:值得欣赏。衰年:衰老之年。客海涯:在海滨度过晚年。

【译文】

台前燃起香烟,天香缭绕着红纱帐,三山箫鼓奏乐迎年华。

竹枝歌后多进行迷信活动,燕子归来认故家。

插戴荷花花饰的头发,梳妆打扮余下青绿色的贝壳,用蔬菜做的菜肴点缀,摆放成各种鱼类和虾类的菜肴。

不同地方的风景名胜,值得我们欣赏;虽然年老体衰,但还要在海滨度过余生。

【赏析】

《三山元日》,是一首描写福州元日风俗的七言律诗。诗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描绘了福州的元日风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也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全诗意境清新,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首句“台爇天香簇绛纱”,点明了时间——元日,地点——三山,以及祭祀的对象——天香。接着“三山箫鼓乐年华”,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元日的习俗——箫鼓。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颔联“竹枝歌后多淫祀,燕子归来识故家。”,则通过写元日下午时分的竹枝歌、晚上的祭神活动,展现了元日民俗的独特魅力。同时,“燕子归来识故家”一句更是巧妙,它不仅写出了燕子的回归,更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颈联“荷鬓闹妆馀翠贝,蔬盘匀饤杂鱼虾”,则是对福州元日风俗的具体描绘。诗人在这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欢腾的场面,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其中,“荷鬓”、“闹妆”等词语,更是将这一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末联“殊方风物虽堪赏,争遣衰年客海涯。”,则是诗人对福州元日风俗的感慨。他虽然身处异地,但依然对家乡的风俗情有独钟,这也体现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诗人在这里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这首诗通过对福州元日风俗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