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香断。梦绕潇湘岸。旧曲不禁愁汗漫。分付秦筝斜雁。
吴笺赋恨难成。丹青恼杀苏卿。一片碧梧苍石,谁教写出秋声。
注释:
翠屏香断。
梦绕潇湘岸。
旧曲不禁愁,汗漫,分付秦筝斜雁。
吴笺赋恨难成。
丹青恼杀苏卿。
一片碧梧苍石,谁教写出秋声?
译文:
翠绿的屏风香气已经断绝,
梦中环绕着潇湘岸边。
旧时的曲子让人难以承受这无尽的哀愁,
把琴弦拨动,就像被斜飞的大雁带走。
吴地的纸张上无法写下怨恨之情,
画师却因为这幅画而烦恼。
那片碧梧苍石,是谁把它描绘出来,
竟然把秋天的声音都写出来了呢?
赏析:
这首词写于作者贬居郴州期间,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全词以“碧梧苍石”为题,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作者对这一景色的感情和思绪。
上阕开头两句,点明所咏对象是“碧梧苍石”,并交代出“翠屏香断”的原因——“梦绕潇湘岸”。这是一幅幽美的山水画面:碧绿的屏风、清香的残烛,在梦境中似乎已越过遥远的潇湘两岸。“旧曲不禁愁,汗漫”,是说旧时的歌曲使人禁不住愁绪万千,如烟云般缭绕。“分付”二句写梦中与一位女子相会,她弹奏着秦地的筝乐,让大雁为之偏斜。“分付”一词,既表明了梦中女子与自己有默契,又表现了她对自己的深情厚意,但同时也暗示出这位女子对自己情感的误解。“吴笺赋恨难成”,写梦中女子因自己不能与她相会而感到怨恨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将这种感情寄托在纸上的诗句之中。“丹青恼杀苏卿”,是说画师看到这些诗句后,也因受其影响而心烦意乱、无法作画了。“苏卿”即唐代画家苏道味,这里用他的典故来比喻自己,表明词人对这位女子的一往情深。
下三句写梦中女子与词人分别之后的情形,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一片碧梧苍石,谁教写出秋声?”“碧梧苍石”,本是萧瑟秋色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被用来象征梦中女子的形象。她仿佛就是那些碧梧苍石,默默地忍受着词人的相思之苦。“谁教写出秋声”?这是词人对前一句的解释,也是他心中的真实感受:正是由于这位女子,才使得这萧瑟的秋声变得如此凄婉动人。
这首词写得含蓄蕴藉而又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柳永那种缠绵悱恻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