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
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
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
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
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
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种竹》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元和五年(810年)。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品概述
  • 作者背景:元稹,字微之,唐朝著名文学家、官员,与白居易并称“元白”,是中唐时期文学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以内容深刻、形式新颖著称。
  • 诗歌原文:这首诗的全文如下:“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新栽不自胜,密叶复丛攒。霜露有馀色,风烟无间关。所思在远道,良树亦甘颜。”
  1. 主题内容
  • 象征手法:元稹通过描绘秋竹的成长,巧妙地用竹子的生长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心境。诗句中的“新栽不自胜”表达了初学时的自我挣扎,而“密叶复丛攒”则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努力与成就,最后“所思在远道,良树亦甘颜”则是希望朋友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意。
  • 情感表达:诗中的竹子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元稹借此诗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以及对远方友人的美好祝愿。
  1. 艺术特色
  • 比兴象征:元稹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兴象征的手法,通过对秋竹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也在内容上具有深厚的内涵。
  • 语言风格:元稹的诗歌语言精炼,善于利用意象和典故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1. 历史影响
  • 文化传承:元稹的这首《种竹》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作为文学作品被后人传颂,更是作为友谊的象征,被广泛引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教育价值:这首诗的教育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寓意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它教会人们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以及如何珍视和回报他人的帮助。这些教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种竹》不仅是元稹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古今读者的心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哲理与人际关系的宝贵启示。

注解

怜我直:一作「怜有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