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机似汝,也解唱巴歌。
汝若似石人,雪曲也应和。
偈 其二
介绍
。
《偈其二》是唐代诗人释道昌创作的一首诗词,全诗如下:
山中无半点尘埃,
只此间风月一双。
不知何处寻佳句,
试将茶碗煮春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山水画卷。在山林之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尘土和喧嚣,只有清新的空气与清澈的流水相伴相随。作者通过“无半点尘埃”来表达出内心的纯净和平静。“风月一双”,则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至于佳句如何寻觅?诗人建议可以尝试将茶碗中的泉水煮沸后饮用,这样不仅能品味到春天的气息,还能在品茗中找到诗的意境。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在忙碌和喧嚣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而难得。“不知何处”,则表达了寻找美好事物时的那种迷茫与期待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之景以及对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
【注释】 偈:即“颂”,佛教经文的一种,是唱诵经文的诗歌。石人机:《法华经》说阿閦如来在世时曾与一位石人结为道友,石人在佛前发誓愿听受佛法,并请佛传授其道。后来佛告诉石人来生再转世为人,要他帮助自己教化众生。石人机就是记叙这件事的经文。汝:你。雪曲:指《白雪歌》。也:副词,表假设。和:应和,相合。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赞颂诗。诗人通过石人机唱《白雪歌》,表达了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 一
【注释】偈:即诗。偈的第二首。机:机缘,机遇。应现:显现。 【赏析】此诗为颂佛之诗。首句“用处妙理不换机”赞颂了佛法的深奥和玄妙,其妙处是无穷无尽的。次句“问来答得不思议”赞颂了佛法能解答一切疑惑。第三句“应现常闻明知友”,赞颂了佛法常现于世间,人们都能了解。末句“人人自在得功稀”,赞颂了佛法能使众生解脱烦恼,得到真正的快乐与自由。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之情。 译文:佛法的奥妙无穷无尽
【注释】 偈二: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海是真心。 身界二尘无实性,分明达此号知音。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最深的道理,就是法界的人身就是自己的心。如果迷失了,就会把心迷失在众多的外在事物里;而一旦领悟了,就可以达到一个清净如水的佛境。这个境界,就是真正的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这一点,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知音”。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
明月分形处处新,白衣宁坠解空人。 谁言在俗解修道,金粟曾为长者身。 注释: - 明月分形处处新:形容月亮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呈现出全新的景象,这里的“明月”象征着光明和清晰,而“分形”则意味着这种光明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 白衣宁坠解空人:指那些追求精神解脱的人,他们如同白衣使者,愿意坠落尘世,寻找真正的自我和真理。这里的“白衣”代表了纯洁和高尚,而“解空人”则是指那些摆脱了世俗束缚
注释:在刀锋丛里逞全威,你们应当善护持。火中的铁牛生出牛犊子,临近歧路谁又能奏出我的机杼。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刀”的描写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蓦刀丛里逞全威”,以刀的威势来比喻人的威势。颔联“火里铁牛生犊子,临歧谁解奏吾机”则是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叹。诗人以火中铁牛比喻自己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坚韧不屈的态度和精神,而临歧(岔路口)处无人能解其心机之苦
注释 我(我): 主,佛教用语。“我”是佛的别名,表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一个、等同的意思): 数词,用于表达数量。 布袋(布袋僧):指布袋和尚,为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他常以布袋装饭食,行于市中乞食为生。后被密宗奉为观世音菩萨化身。 虚空(空):佛教术语,指宇宙万物皆为因缘和合而成的,不存在固定的自性。 无挂碍:没有牵挂、束缚。 展(展开): 动词,表示打开、展开。 遍(遍及): 副词
【注释】: 1. 偈:佛教语。指佛经中的偶颂。 2. 七十七:年龄。 3. 任性:随心所欲。 4. 浮沉:指世事变迁,如水波般起伏不定。 5. 两手攀屈膝:形容人处于困境之中,只能依靠双手攀爬或蹲下来求生。 【译文】: 年满七十七岁,老去是今日。 任性自浮沉,两手攀屈膝。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年迈的人在世态炎凉中挣扎、无奈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注释】伽黎:僧人的帽。 【译文】:多年漂泊尘土飞扬,虽然身着僧人服饰但并非真正的僧人。今日归来酬答自己的志向,不妨碍我留长发等待点灯。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出家为僧的向往之情。首句“多年尘土谩腾腾”,意思是说多年漂泊在外,尘土飞扬,如同没有头绪地打转。第二句“虽著伽黎未是僧”,意思是尽管身着僧人的服饰,但并不代表你就是真正的僧人。第三句“今日归来酬本志”,意思是今天你归来了
红焰隐藏了我的身躯,何须塔庙再新建。 有人愿意重新认识我,灰中依然保持真性。 注释:偈:佛教经文的体裁形式之一。偈二:比喻修行者在火中烧炼,以去除内心的杂念,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是佛教禅宗中的一首偈子。它通过描述修行者在火中烧炼的场景,来表达修行者对真性的追求和对尘世的超脱。其中“红焰藏吾身”指的是修行者在火中烧炼,而“何须塔庙新”则是说修行者并不需要重新建立寺庙和佛像
{"诗句":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 "译文": "常常居住在物外度过清明的时光,牛车上横放着一支竹子制作的笛子。"} 注释 - 常居物外度清时:此句描绘了诗人在物外隐居的生活状态,与世俗保持距离,享受着清明时节的宁静时光。物外通常指的是远离尘世、超脱俗世的地方或心境。 - 牛上横将竹笛吹:这句表达了通过牛车上的竹笛吹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竹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偈 其二 凡是看到圣人的教导,就像春天的云彩掣出闪电。 真正的教义,像妄语;虚无的东西,如幻花和水月。 想起长胡子的石头和尚,他解悟过红炉一点雪
【注释】 偈:佛教中指用散文形式写成的佛教经文。此指佛家偈语,是禅宗公案之一。韶阳:指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二十五:即五首,因为五言绝句有五言、七言两种。不属宫商角徵羽;《乐记》中说“宫声为宫,商声为商,角声为征,徵声为羽”。这里用宫、商、角、徵、羽分别表示五首偈语。寥寥(láo liáo)千载共谁论;千百年来谁能评说。明眼衲僧未轻许;聪明伶俐的出家人也不轻易地赞许或肯定这五首偈语。 【赏析】
偈 其二 大愚相接大雄孙,五湖云水竞头奔。 竞头奔,有何门,击箭宁知枯木存。 枯木存,一年还曾两度春。 两度春,帐里真珠撒与人。 思量也是慕西秦
注释 偈 其二:我的头顶从来像满月一样圆,虽然戴了冠帽也成不了神仙。今天我把帽子抛下无遮障,放出神光透出碧蓝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自己为喻,写出了头上的帽子,象征的是功名富贵。他头戴的帽子,就像月亮,圆又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仙”,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在今天,已经把功名富贵抛下了,不再去追逐了,所以他才能有神光透出碧蓝天。这首诗语言平实,寓意深刻,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