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谪仙人太白老,称村夫子少陵诗。
眼花贺监犹差黠,气性杨公却自痴。
杂述
相关推荐
杂述 号谪仙人太白老,称村夫子少陵诗。 眼花贺监犹差黠,气性杨公却自痴。 注释 号:自称,自号 谪仙人:唐李白自称。 太白:李白的别号之一。 号谪仙人:即太白老人。 称:称赞、称许 村夫子:指杜甫。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题杜少陵野园》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我本秦时人,羁游汉庭月。”“杜陵”,指杜甫;“秦时人”:指杜甫的先祖;“羁游汉庭月”:《后汉书·冯衍传》:“汉庭多故,而子云(杜)之迹孤
【注释】 杂述:指议论文章。 嗔怪鬼:责怪恶人。 抚床卫瓘:三国魏时,曹操手下有名士杨修,曾为曹操画《步辇图》,曹操看后大赞其才华。杨修却自恃才高,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便用金条赏赐他。杨修收下金条后,又用它买履,曹操问他为何如此,杨修回答:“受之金也。”曹操说“乱吾心”三字。杨修以为这是暗示“一尺、一拳、一脚”,于是将鞋穿在脚上,结果被杀。 宁非醉:难道不是喝醉了? 对策刘蕡:唐宪宗时期
【注释】杂述:指佛教与道教。仙掌:指仙人的手掌,这里指道家。大药:指长生不老之药。法身:佛家用语,指佛身或佛性。赎得:用钱赎取。两宗:佛、道二教。误国家事:耽误了朝廷大事。百世:千秋万代。明佛老心:说明佛与老子之心。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佛、道二教进行比较时所作的评论。诗人认为佛、道二教都有一定的价值,但各有其特点,不能偏废,更不能用金钱来换取,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注释: 杂述:随意写下,没有固定体例的诗歌。 恨无短剑乘风去:恨没有一把短剑可以随我一同飞向高空,去追寻那飘渺不定、难以捉摸的白云。 纵有长绳奈日何:纵然有一根长长的绳子,又怎么能与太阳相比呢? 谩说千年归鹤表:白白地说什么,千年之后,归去的鹤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呢? 最怜九代入鸡窠:最令我怜惜的是,九代以后,一只雄鸡才能被人们所喜爱,而我却只能在鸡窝中度过余生。 赏析:
杂述 一念重来如祖忍,三生尽见有图澄。 虎虽化女心常在,鹰已为鸠眼可憎。 注释翻译: - 一念重来如祖忍:意思是说,只要心中有所坚持,便能像祖先一样坚强。 - 三生尽见有图澄:意指经过三世轮回,依然能够看到希望和清晰的景象。 - 虎虽化女心常在:虽然变成了女性,但内心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 鹰已为鸠眼可憎:形容一个人即使变成了另一种动物,但其本性仍然让人讨厌。 赏析:
杂述 身无用处法当隐,诗要工时例是穷。 东海校书称钓客,香山学士作渔翁。 注解: - 身无用处法当隐:指人没有用武之地应该隐藏起来,这里指的是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才没有得到施展的空间。 - 诗要工时例是穷:诗歌的创作要求严谨细致,追求极致。 - 东海校书称钓客:东海郡的校书官被比作钓鱼者,意味着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专注和从容。 - 香山学士作渔翁:香山先生作为学士,被比作渔翁
杂述(宋代·林泳) 俗交毋惜三分话,道眼须看上一层。 太傅莫疑高屐客,都官休厌紫衣僧。 注释 - 俗交:指与世俗之人交往。 - 毋惜:不要可惜。 - 三分话: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话语。 - 道眼:指领悟道理的眼光。 - 上一层:指深入理解或洞察事物的实质。 - 太傅: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此处指尊贵者。 - 莫疑:不要怀疑。 - 高屐客:指穿着昂贵鞋子的人。 - 紫衣僧:指穿着紫色袈裟的僧人。
注释: 人生作计蛇添足,世事难知卵有毛。 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做计划的时候像蛇一样多此一举,世事又难以预料,像卵上长了毛,不可预测。 养得元身差快乐,具他法眼始孤高。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只懂得养自己(满足私欲),那么就会不快乐;只有具备了洞察事物真相的眼光,才能变得孤独而高尚。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而不是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
杂述 世俗的人心胸闭塞,有见识的人眼光明亮。 罗浮山半夜亮如白日,南极海边的星星闪烁。 观察内心没有别的方法,询问梦境有前人的记载。 夜晚有时比白天更黑暗,身体却依然存在。 各种事物都是心造的,千种神灵都与我共生。 在病中听说蚂蚁打架,悟出的道理很高兴驴鸣。 天因为断了鳌立而断,人和裸虫同时出现。 积累的气息原本没有物,蕴含着生命的总有情。 把破旧的衣服还给杜窖,回到玉山上。 不要怀疑佛教是富贵
杂述 关令着黄帝曰,柱史称圣人云。 俗学谩夸臆说,仙书犹述旧闻。 注释: 杂述:随意地记述一些事情。 关令:指关令尹喜。他得到一部《太初历》,著有《关令尹太初》一书。 黄帝曰:指《史记·封禅书》所载黄帝向关令尹喜求问历法之事。 柱史:指柱下史官,即太史令。 圣人:指古代的圣人。 谩:空泛,没有根据。 臆说:凭主观想象而说出的无根据的话。 旧闻:旧日传下来的知识或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
杂述 书生钻故纸里,衲子转法华时。 易有九事未解,禅无一句可疑。 注释: 杂述:杂谈或议论。 钻故纸里:研读经书典籍。 衲子:禅宗僧人之称。 转法华:读诵《法华经》。 易有:周易的“易”,此处为疑问词。 九事:指周易中的卦象。 禅宗讲究“顿悟”与“渐修”,但并不否认渐修的重要性,如禅宗认为“修行须渐”,就是这个意思。 禅无一句可疑:禅宗不拘泥于文字、教条,而注重心性本体
注释: 1. 谄道正为著相: - 谄(chǎn):谄媚。 - 着相:执着某种形式或观念。 - 正为著相:正是通过谄媚来树立形象。 2. 谤禅未许知音: - 谤:诽谤,诋毁。 - 禅:佛教用语,指禅宗或佛教修行。 - 未许知音:不允许有真正理解的人。 3. 人无第一等眼: - 第一等眼:最敏锐、最独特的眼睛。 - 人:凡人。 4. 佛具若干种心: - 佛:指佛陀,释迦牟尼。 - 具:具有
杂述 竺仙论五百劫,蒙叟夸八千春。 但闻尧舜氏作,谁识羲黄上人。 注释: 杂述:即杂感诗,诗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竺仙:指唐代僧人竺法珍,他曾经撰写过关于佛教的论文《百丈论》。 五百劫:佛教中的“劫”指的是很长的时间,这里指代竺法珍的论文已经流传了五百年; 蒙叟:即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姚崇,他曾在朝堂上大声称赞道教的教义,因此被称为“蒙叟”。 八千春:指道教的八百年历史。 尧舜氏
注释:我坦胸而卧,像东床佳婿,仰望北窗的真人。 谈笑间可以解决眼前的事情,风流潇洒的精神。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首句“坦腹东床佳婿”,意在称赞友人坦荡胸怀,有王者之风;次句“企脚北窗真人”,意在称赞友人气宇轩昂,有仙人之姿。最后一句“谈笑间可以解决眼前的事情,风流潇洒的精神”,则是赞赏友人谈吐风雅,风度翩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注释:祝柱客曾兴刺,斫窗史亦留名。 我见诸相非相,天何不鸣善鸣。 译文: 祝柱客曾兴过事,砍掉窗户的史也留下了名字。 我看万物都是相对的,为何上天不叫那些善于发声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第一句“祝柱客曾兴刺”,指的是曾经有一位叫做祝柱的客人,他因为某件事情而起过纷争。这里用“曾”字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
释义: 文章不宜命达,帝王亦忌时名。 谩说赋求司马,曾闻诗杀道衡。 注释: 杂述(zhě),这里指诗歌。 命达,即显达。 谩说(mán shuō),徒然地。 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家。 司马伦(221—300),汉末至晋朝的宦官。 道衡,南朝梁诗人谢朓,字玄晖,小名璧。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通过“文章不宜命达”和“帝王亦忌时名”的反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注释: 杂述:对各种事物进行陈述,这里指评论或议论。 唐士:唐朝的读书人。 非国语:不是标准的汉语。 汉人曾反离骚:汉朝的人曾经反对过屈原的《离骚经》。 依本定非笔杰:根据这些标准来评定,不能算是杰出的文笔。 爱奇自是人豪:偏爱奇异,自然就是人的豪情壮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士人在评论和讨论各种事物时所写。诗人通过对比唐朝士人和汉朝士人对待《离骚经》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他认为
注释:徐无党注解《欧史》时,黄仙鹤刻印他的书写邕州。 身外谁为知己,眼前我正是渠。 身外,身外之物,指名利、地位等。知己,知心朋友。渠,他的意思。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的淡泊之情,以及对知心朋友的珍视之情。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强调了人生短暂,应珍惜眼前,不要过于追求身外之物。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知心朋友的感激之情,认为他们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杂述 缅求先民迹,体德异通玄。 自非孔聃志,所造孰无愆。 伊余实闇劣,秉算昧几先。 言念恭人德,惴惴戒重渊。 徒隆守已朴,罔达济时权。 顺正不尤物,任道故乐天。 务光以洁湛,梅生智自全。 箕子狂为奴,何必屈父贤。 未周群物情,且复徇己偏。 人命几何时,金石忽以迁。 永言保贞素,庶明松柏坚。 眷念携手益,用嗣北风篇。 注释: 1. 缅求先民迹,体德异通玄:寻找祖先留下的足迹
【注释】 ①棱田:即“菱田”,菱角种植园。 ②所忆:所思忆的。 ③遐阡(qiá)连迩陌:指广阔的田园。阡陌:田间小路,也泛指农田。 ④西风原上来:指秋风从西边吹来。 ⑤黄云色:秋天的云,因黄色而称。 ⑥有秋众言欢:指秋季丰收时人们欢乐。 ⑦亩南东:指种菱的地方在南边,这里以南方代指家乡。 ⑧堤上、柳下:指水边,堤坝上或杨柳树下。 ⑨钓新鲫(zé):指捕鱼。 【赏析】 此诗为归乡后所作
病喘不能寐,披衣常彻宵。 静极翻百忧,好梦难可要。 远闻雁嗈嗈,近觉风萧萧。 此时剑佩俦,因公集城壕。 月地一何洁,霜林一何高。 疏慵以间废,知足愁渐消。 镫烬看窗纸,熹微欲诘朝。 译文: 我因病喘而难以入睡,经常是披衣坐到天明。 寂静到极点反而百感交集,美好的梦境难以留住。 远处传来了大雁的叫声,近处感到了秋风的萧瑟。 此时我与剑客们一起聚集在城墙上。 月光下的世界如此洁净
杂述 安肃菜如玉,黄芽白笼松。 北蔬品无上,广蓄支三冬。 忽忆帮园笋,割鲜四序供。 味以涩而腴,矫矫君子风。 阔别今十年,饱饫输山农。 南帆竞冬载,乾腊价枉崇。 奚翅市骏骨,虚名竟何庸。 注释: 1. 杂述:这里可能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记录。 2. 安肃菜如玉:形容安肃菜的质地细腻,如同玉石一般。 3. 黄芽白笼松:形容菜叶的颜色鲜亮,犹如白色的花朵包裹着绿色的松针。 4.
杂述 所居近积水,夏溽冬尚濡。家人苦阴翳,竞欲新其居。 湫隘疾易生,爽垲病岂无。不见旧侨人,廿载何乐胥。 曷观东邻僧,土木宁安躯。敝庐在南中,较此尤拘墟。 退守缩屋贫,来年我归欤。 释义: 我所居住的地方靠近积水,夏天湿热冬天湿润。家人因为阴暗潮湿而痛苦,大家都想重新装修他们的居所。 狭小的居所容易滋生疾病,阳光明亮的地方反而使人生病,没有。没有见到过去的老邻居们,已经二十年了。
【注释】 杂述:杂言,指《庄子》中的《杂篇》。 敝衣自多虱,荒池亦生鱼:比喻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敝衣是破旧的衣服,虱子是寄生在衣服里的小虫,荒池里长了鱼。 一气化万物,可想鸿荒初: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变化而来的,就像远古时期天地未开时的原始状态一样。 开天必盘古,虽见前代书:盘古氏开创了宇宙,虽然他的名字见于历代的文献记载。 抟人必女娲,谁育古皇与:抟人指捏土造人
杂述 西北半荒塞,东南半沃土。 昔缩而今赢,地亦不自主。 大抵多水乡,即为众物府。 凿淮既通江,扬州多大贾。 人身益就卑,人心益非古。 儒生谈地气,龂龂亦何苦。 注释: 西北半荒塞,东南半沃土。 昔日的西北地区荒凉,如今的东南地区富饶。 昔缩而今赢,地亦不自主。 曾经的西北被缩小了,但今天的东南却是富裕的地方,这些土地也不再受我们控制。 大抵多水乡,即为众物府。 大部分地方都是水乡
杂述 读书求甚解,用事想当然。渊明及东坡,言之苦不全。 陋哉一孔生,亦张两空拳。问尔欲何为?坐地思谈天。 未辨白非白,安知玄又玄。格物必博物,惭愧张茂先。 注释: 杂述:随意发表一些议论和看法。 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苏轼曾说:“渊明高士,千载一人。” 东坡: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好友,他与李白同好游历山水,常在诗中提及他们两人,称李白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杂述 种植树木厌盆花,驯养飞禽厌笼鸟。 观赏游玩必咫尺,所见景物何其小。 天地林木浩茫茫,动植常扰扰不停。 声音形象落在耳朵里,心灵目力各自了然。 赞皇老人却痴顽,平泉后悔不早做。 一草一木皆子孙,希望子孙能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