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强圉赤奋若七月,尽屠维单阏九月,凡二年有奇。
均王中贞明三年(丁丑,公元九一七年)
秋,七月,庚戌,蜀主以桑弘志为西北面第一招讨,王宗宏为东北面第二招讨。己未,以兼中书令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武信节度使刘知俊为西北面都招讨。
晋王以李嗣源、阎宝兵少,未足以敌契丹,辛未,更命李存审将兵益之。
蜀飞龙使唐文扆居中用事,张格附之,与司徒、判枢密院事毛文锡争权。文锡将以女适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庾传素之子,会亲族于枢密院用乐,不先表闻,蜀主闻乐声,怪之,文扆从而谮之。八月,庚寅,贬文锡茂州司马,其子司封员外郎询流维州,籍没其家;贬文锡弟翰林学士文晏为荣经尉;传素罢为工部尚书。以翰林学士承旨庾凝绩权判内枢密院事。凝积,传素之再从弟也。
癸巳,清海、建武节度使刘岩即皇帝位于番禺,国号大越,大赦,改元乾亨。以梁使赵光裔为兵部尚书,节度副使杨洞潜为兵部侍郎,节度判官李殷衡为礼部侍郎,并同平章事。建三庙,追尊祖安仁曰太祖文皇帝,父谦曰代祖圣武皇帝,兄隐曰烈宗襄皇帝。以广州为兴王府。
契丹围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阎宝、李存审步骑七万会于易州,存审曰:“虏众吾寡,虏多骑,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虏以万骑蹂吾陈,吾无遗类矣。”嗣源曰:“虏无辎重,吾行必载粮食自随,若平原相遇,虏抄吾粮,吾不战自溃矣。不若自山中潜行趣幽州,与城中合势,若中道遇虏,则据险拒之。”甲午,自易州北行,庚子,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前锋,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惊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下,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父子力战,乃得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馀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馀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楇,三入其陈,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 · 后梁纪五
介绍
**《资治通鉴》的《后梁纪五》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涵盖了从战国时期直至五代十国的历史,共计1362年的大事。该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关于《资治通鉴》,以下是具体介绍:
历史地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世界史学的经典之作。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对其称誉不绝于耳。它不仅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被列为宋神宗钦赐书名的《资治通鉴》的得名之由。
编纂过程:《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司马光历时19年,精心编撰而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内容特点:《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的形式,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影响与评价:《资治通鉴》的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思想家学者都为它做出了贡献,甚至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述。
阅读方式:《资治通鉴》的阅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因此建议在阅读时结合原文和译文,或者查阅相关的史料和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历史文化内容和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后梁纪五》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编年体通史,它以严谨的历史记载和深刻的历史反思,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经验教训。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研读《资治通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