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单阏十月,尽玄黓敦牂,凡三年有奇。
均王下贞明五年(己卯,公元九一九年)
冬,十月,出蒙为楚州团练使。
晋王如魏州,发徒数万,广德胜北城,日与梁人争,大小百馀战,互有胜负。左射军使石敬塘与梁人战于河壖,梁人击敬瑭,断其马甲,横冲兵马使刘知远以所乘马授之,自乘断甲者徐行为殿;梁人疑有伏,不敢追,俱得免,敬瑭以是亲爱之。敬瑭、知远,其先皆沙陀人。敬瑭,李嗣源之婿也。
刘鄩围张万进于兗州经年,城中危窘,晋王方与梁人战河上,力不能救。万进遣亲将刘处让乞师于晋,晋王未之许,处让于军门截耳曰:“苟不得请,生不如死!”晋王义之,将为出兵,会鄩已屠兗州,族万进,乃止。以处让为行台左骁卫将军。处让,沧州人也。
十一月,吴武宁节度使张崇寇安州。
丁丑,以刘鄩为泰宁节度使、同平章事。辛卯,王瓚引兵至戚城,与李嗣源战,不利。
梁筑垒贮粮于潘张,距杨村五十里,十二月,晋王自将骑兵自河南岸西上,邀其饷者,俘获而还;梁人伏兵于要路,晋兵大败。晋王以数骑走,梁数百骑围之,李绍荣识其旗,单骑奋击救之,仅免。戊戌,晋王复与王瓚战于河南,瓚先胜,获晋将石君立等;既而大败,乘小舟渡河,走保北城,失亡万计。帝闻石君立勇,欲将之,系于狱而厚饷之,使人诱之。君立曰:“我晋之败将,而为用于梁,虽竭诚效死,谁则信之!人各有君,何忍反为仇雠用哉!”帝犹惜之,尽杀所获晋将,独置君立。晋王乘胜遂拔濮阳。帝召王瓚还,以天平节度使戴思远代为北面招讨使,屯河上以拒晋人。
己酉,蜀雄武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朗有罪,削夺官爵,复其姓名曰全师朗,命武定节度使兼中书令桑弘志讨之。
吴禁民私畜兵器,盗贼益繁。御史台主簿京兆卢枢上言:“今四方分争,宜教民战。且善人畏法禁而奸民弄干戈,是欲偃武而反招盗也。宜团结民兵,使之习战,自卫乡里。”从之。
均王下贞明六年(庚辰,公元九二零年)
春,正月,戊辰,蜀桑弘志克金州,执全师朗,献于成都,蜀主释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一 · 后梁纪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变迁,其卷数众多、内容丰富。具体介绍如下:
- 基本信息:《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巨著,共分为294卷,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60卷(上),94卷(下)。它不仅在内容上覆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而且在形式上也体现了编年体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 主要内容:该书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朝代,包括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的选择与记载,反映了作者司马光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兴衰更迭的观察。
- 编纂目的:“资治通鉴”的名称便暗示了其编纂的宗旨。司马光通过这部作品,意在为后世提供一部能够作为治理国家参考的重要历史资料。他希望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朝及后世的政治决策提供借鉴和指导。
- 文学价值:除了历史价值外,《资治通鉴》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此外,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史学视角,也使得《资治通鉴》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 学术影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都对它进行了研究和引用。这本书的广泛流传和发展,使其成为了连接中国历史与世界的一座桥梁。
- 文化传承:《资治通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道德观念、治国理念和哲学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启发了后人对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记录了后梁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体现了作者司马光对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继续影响着今天的历史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