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非久住,所得乃无穷。
树浅频移鹤,天高任转蓬。
自夸双足健,不觉一瓢空。
又复寻幽去,春光处处同。
借园杂咏
介绍
。
《借园杂咏》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分四段,每段八句,共有32个字。
诗歌原文
画中无物似真山,一石千秋万古寒。
水自潺湲流不尽,月常明灭照还难。
清风入座生凉意,白鸟飞来拂钓竿。
莫问此园谁借得?白云深处有人寰。
诗歌注释
- 借:借给;借用。
- 山:山石。
- 千秋万古寒:千秋万代以来的寒冷岁月,这里指漫长的岁月。
- 等闲:平常、随便地。
- 钓竿:钓鱼用具。
诗歌译文
画中没有东西像真山一样高大,一石就让人感到千年万
相关推荐
注释 1 偶来非久住:偶尔来到并不是长久停留。 2. 所得乃无穷:所得到的却是无尽的。 3. 树浅频移鹤:因为树不高,所以频繁的看到飞翔的白鹤。 4. 天高任转蓬:天空很高,任凭随风飘荡的蒲公英任意移动。 5. 自夸双足健:自豪于自己的双脚强健。 6. 不觉一瓢空:没有意识到水壶已经空了。 7. 又复寻幽去:再次去寻找那些幽静的地方。 8. 春光处处同:春天的景色处处相同。 译文 1.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白社曾游处,朱门今几重”:我曾在白社游玩过,现在却只见到了朱红的大门。这两句是说诗人的旧地如今已面目全非,他只能在梦中寻访故地了。 “云峰仍故态,水镜变衰容”: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依然那样挺拔峻峭,可是曾经清澈见底的水镜如今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小补成新筑,能闲拟乐邦”,意思是说小的修缮也成了新的建筑,能够悠闲地仿效乐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闲暇之余,喜欢修整自己的庭院,以期达到与乐土相似的境界。 “墙低山入榻,池浅月摇窗”,意思是说围墙低矮,山影倒映在院子里;池塘浅深,月亮在窗户上轻轻晃动。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的庭院夜景图,通过描写山影和月亮的摇曳,营造了宁静的氛围。同时
【解析】 此诗为作者在借园所作七言律诗,借园是作者的别墅。全篇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首联“安居近”与“闲房得便宜”写出诗人在炎热的夏天里住进了清凉宜人的别墅,感到十分惬意;颔联“本来无破漏”与“何用更修治”,写出了别墅原本就是完好无损的,因此不需要再去修补;颈联“雨细泉先入”与“风轻暑不知”,写雨虽小,但能及时地滋润到别墅的各个角落,使空气变得凉爽宜人;尾联“叮咛语僮仆,从此息驱驰”
【注释】 举世:世上的人。为:受。息机:停止活动,休息。同病:同病相怜。孤鹤:孤独的仙鹤。绳枢:织布用的木轮(比喻简陋的生活) 【译文】 人世间都是受名利的奴役,我宁愿过着隐逸的生活。相逢的时候却无言以对,只有劝你关紧了门户。我们都是疾病缠身而生活艰难的人,就像那孤零零的仙鹤一样。闲暇的时候可以求得一点食物,但也要警惕那些不劳而获的小人。生活虽简陋但却十分安定,还顾得上辨别是非吗? 赏析:
【注释】 却防佳客至,先寄数行书。 但愿存真契,无劳念索居。风埃盈几案,藤蔓碍轩车。 要识东樵否,迎逢近不如。 【赏析】 这是一首借园杂咏诗。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写了一幅清幽的园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在宁静优美的环境中怡然自得的心情。 “却防佳客至,先寄数行书”。诗人知道好友将至,所以提前寄去几封书信,以便好友到时能够顺利地接待他们。这里的“佳客”,指好友。“先寄数行书”,即提前写信
【赏析】 此诗作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诗人时年四十岁,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此诗是一组杂咏,共四首。这是第二首。 “入门先学圃”,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入门”即入门为官之意,“圃”指菜园或菜圃。诗人初到处州,便投身到这“入门先学圃”的实践中去。 “隙地垦榛芜”,意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开垦荒地,种植蔬菜。“隙地”指空闲地,“垦”是开垦,“榛芜”指野草。这两句说,他一进到任所
【解析】 1. 圣泉清且冽:圣泉,指庐山西的瀑布水。冽,寒凉的水。2. 乃在此峰西:此,代词,指瀑布水。3. 久别频相念,重寻定不迷:重寻,再次寻找。4. 杖藜聊独往:拄着拐杖,悠然自得地独自前往。5. 但得驱烦渴,何须入品题:只求能驱除烦渴就行了。6. 赏析:诗中“圣泉”指的是庐山上的三叠泉、开先瀑布等,“清”字写出了泉水的清澈甘美之特点,“冽”字写出了泉水的寒冷之特点。“乃在此峰西”
【注释】 借园杂咏:在园林中随意吟咏。 小池荒已久:小池已经荒芜很久了。 春藕种来佳:春天种的荷花藕特别好。 尘世能无染,真香静入怀:世间能没有污点吗?真正的清香会静静地进入心窝里。 浅深随所托,清浊岂相垂:浅和深随着寄托的地方,清和浊怎么能相互影响呢? 物理信如此:自然的道理就是这样。 吾生未有涯:我一生都没有尽头。 【赏析】 此诗以物喻志,以景写人,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俗、洁身自好的精神。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作答。“清明分善种,谷雨及时栽”的意思是清明时节播种,谷雨时节种植,说明诗人在春分时就开始准备种子,在谷雨前就开始栽种;“即事堪怀古,长歌归去来”是说眼前的事情可以引起作者的怀古之情,所以作者就唱起长歌回去;“人无终岁力,花仅一秋开”是说人们没有一年到头的力量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箐篁三亩宅” - 描述了一片竹林,面积大约有三亩大小,用竹子作为住所。 2. “落箨四无邻” - 竹子的叶子已经脱落,四周没有其他树木可以比拟或竞争。 3. “枝叶删将尽,萧条乃见真” -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林中只剩下了稀疏的枝条和叶片,展现出一种萧瑟的景象。这里的“真”可能是指真实、自然的状态。 4. “去留惟便我,疏密不因人” -
【注释】 每:每每。橙荫:即橙子树荫,指橘柚。端坐:端正地坐着。挹(yì)清芬:舀取清香。安茶灶:在树旁设茶炉煮茶。移根:移植树根。八风:泛指风。深浩荡:形容气势盛大。一气:指自然之气。氤氲(yīn yūn):气体流动的样子。莫漫:不要随便。伤憔悴:使身体消瘦。繁华:指世事的浮华和热闹。君:你。 【赏析】 《借园杂咏》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作品,收录于《觞政》。此诗写诗人对庭院中橘柚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分析诗中重要词语的词性及含义,最后分析诗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古梅枝亚地,春老子偏繁”,意思是:枝头挂满古梅,枝干低垂,在春天显得特别繁茂。“枝亚地”是说枝条低垂着,“春老子偏繁”是说春天来迟,老态尽显。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梅花图画。 “惜绿斜开径
借园杂咏 地宽榛莽遍,天迥露珠漙。 早出衣从湿,归来日已干。 长镵聊自托,被灶笑相看。 识得新州老,刍荛未可瞒。 注释: - 地宽榛莽遍,天迥露珠漙:土地辽阔,到处都是榛莽丛生的景象,天空高远,露水晶莹剔透。 - 早出衣从湿,归来日已干:早上出门时衣服都湿了,而回来时太阳已经干了。 - 长镵聊自托:用长镵(一种农具)耕作,聊以寄托生计。 - 被灶笑相看:被灶火烘烤的草料看着都有些可笑。 -
【注释】: 借园杂咏 作者自题集诗。 清泉供濯足,休笑道人顽。 泉水清澈,用来洗脚,不用嘲笑那些愚顽的人。 等觉原平等,闲身岂有闲。 等到觉醒的时候,原来一切都是平等的,我闲散的身体哪里会有闲暇呢? 鹤归云外步,僧踏水中山。 鹤在云中行走,僧人在水中漫步。 两脚俱无着,相随且闭关。 我的双脚没有依靠的地方,就跟随你隐居山林吧。 赏析: 《借园杂咏》是诗人借园杂咏之作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曾上飞云去,今来水石边。” - 注释与译文: 曾经飞到高空的云彩之上,现在却来到低处的水边旁。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生活环境变化的感慨。 第二句:“临风振衣袂,回首忆当年。” - 注释与译文: 站在风中挥舞着衣袖,不禁回忆起过去的岁月。这句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内心活动和怀旧之情。 第三句:“千仞何为者,七斤殊不然。” - 注释与译文:
【注释】: 1. 儒门洵澹薄,吾道不萧条。 2. 午食喧群雀,春蔬盈一瓢。 3. 闻钟炊玉粒,洗钵闭松寮。 4. 差胜陶彭泽,长饥为折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被名利所累。他以陶渊明自比,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他认为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因为他在贫困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为世俗所动。同时,他也认为陶渊明的生活虽然贫苦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为起句,写诗人到园中游玩,看到满地的雨,野水淹没了堂坳,心情很烦乱。后两句写闲适,诗人觉得无事可做,便商量修补茅舍。最后两句是收句,写诗人羡慕云中飞鹤,高飞而不定巢。全诗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答案】 借园杂咏(一作《宿新亭》) 闲园过宿雨,野水浸堂坳。 渐觉多忙事,商量葺破茅。 远天收螮蝀,斜日织蟏蛸。 最羡云中鹤,高飞不定巢。 注释: 借:借用、利用;园:园子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兀兀成吾是,悠悠笑尔曹: - 兀兀:形容一个人独自坐立的样子。 - 成吾是:成为自己,意味着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 悠悠:形容时间悠长,不急不躁。 - 笑尔曹:对你这些(他人)表示轻蔑或嘲笑。 2. 自从来此住,坐久不辞劳: - 自从:从某一时刻开始,强调时间的延续性。 - 来此住:指来到这里居住。 - 坐久:长时间坐在这里。 - 不辞劳:不怕劳累。 3.
逐句释义及赏析 借园杂咏 - 注释: 通过借用他人园地进行诗歌创作。 - 译文: 通过借用他人园地进行诗歌创作。 闭门事行脚,当下息奔波 - 注释: 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就静下心来行走于山水之间。 - 译文: 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就静下心来行走于山水之间。 一日能千里,诸方如我何 - 注释: 一天之内就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我能做些什么呢? - 译文:
【解析】 “本欲成高咏,低吟背落花”意思是本想写出高妙的诗篇,但只能低吟而背对着落花。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想写一首高深的诗歌,但是只能低吟着背对着飘落的花。“隔樯人久立”意思是隔着船栏,有个人在长久地站着。这句诗写的是诗人看到有人在船上久久站着,可能是在等待什么或者有什么心事。“多恐是诗家”写的是诗人害怕这个人就是一位擅长写诗的人。这句诗写的是诗人担心那个人就是一位擅长写诗的人。“风细不关树
【注释】 偶:偶然,无意。清啸:指悠扬的歌声。水云乡:指天上人间,泛指山水之间。苏门:东晋时期文人陶渊明的门庭。竹里老偏狂:指陶渊明性格古怪,行为不拘小节。斯人:此人,指你我。 【赏析】 “偶然发清啸,飞出水云乡”,诗人在山水间偶遇一位隐者,听到他清越的啸声,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长啸。“清”字点出啸声的特点,也暗合诗题中的“杂咏”。 “天籁一时寂,山风万里长”,这两句写听者的反响。由于是偶然相遇
【注释】 人间天所忌:人世间,天上有禁忌的。 久雨阻经行:长久的雨阻挡了我正常的行走。 不放终宵月:月光一直照亮到天亮。 空馀半夜明:只有月光在半夜时分明亮。 自来还自去:我来了又走了。 谁送复谁迎:谁送我来,谁又送我去。 顾影无相识:回头看影子中,却没有一个相识的人。 唯闻屐齿声:只能听到木屐踩过地面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雨季里经过一片园林的情景。诗一开头就说,“人间天所忌”
【注释】 南亩:南方田地。渺冥:渺茫遥远。觌面:面对面,指相见。封姨: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名,此处泛指贵家女子。相过:来串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草屋”与“居亭”、“虚室”与“孤灯”的对比,表现主人的清贫和不慕荣利的情怀,抒发出诗人对世道人情的看法。 首联“草屋近南亩,远风来渺冥”,是写自己居住在靠近南亩之草屋中,远来的风送来渺茫遥远的气息。 颔联“披襟纳凉驶,觌面识居亭”
【注释】 所贵:所崇尚,指作者认为值得珍视的东西。遮吾眼:遮住了作者的眼。方将理葛藤:正要理清纠缠不清的葛藤。斫轮处:砍削车轮的地方。犹有读书僧:还有读书僧人。三冬无俗物:三个冬季里不接触尘世杂念。千古得良朋:与千年来的知友为伴。翻笑东林老:反而嘲笑那些在东林寺出家修行的老和尚。逢人:遇见人。说上乘:谈论高深的佛法道理。上乘:佛教用语,指最高的法门,即大乘佛教中的般若波罗密等。 【赏析】
【注释】 (1)“年来”:自指。 (2)善病:好病。 (3)水西楼:即水西门,在苏州城西。 (4)鹤:指鹤鸣山,在浙江天台县境。 (5)“闲眠笑老牛”:《太平御览》九七引《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私己。”“笑老牛”,言其自在逍遥,与世无争。 (6)云阴山被薄:指天幕般的乌云覆盖着山峦。
译文: 我频繁地管理着园子,每时每刻都珍惜着时间, 你理解我的心意却没人能够体会,你了解我的深沉。 孤灯闪烁,我期待你的归来;静夜中,我的心绪飘散。 年少时为生活所迫,如今依然辛苦劳碌直到今日。 注释: - 频频:多次,经常。 - 相管带:相互管理,照料。 - 处:每一处,每一处地方。 - 此意:这番心意。 - 唯君:只有您,指诗人的朋友或伴侣。 - 知我深:了解我的心情和想法,非常深刻。 -
【注释】 借园:指诗人自号“借园主人”,这里指诗人的居所;杂咏:即随感而写的诗,多是咏物言怀。 薄:同“拨”,拨动。 书空:指挥毫作书。 眼边无怪事:意思是说眼前所见,没有奇异之事。 清谈:指高洁的言论。 圆:指月亮圆满,这里用来比喻皎洁的玉。 罔象:传说中没有形状的动物。 玄珠:指道术,玄妙之道。罔象,《庄子·应帝王》有“至人之用心也若亡其一”之语。 持此报同参:用这个例子来启发和教育别人
注释: 1. 有客频相劝,言师道过严:有客人经常来劝我,说你老师太严厉了。 2. 蝇屯偏择秽,蜂聚却因甜:就像苍蝇聚集在脏的地方,蜜蜂聚集在甜蜜的地方。比喻人们喜欢跟随那些品行不端的人。 3. 苦节多成病,长饥为矫廉:坚持清贫的节操往往让人生病,追求廉洁的生活往往会让人饥饿。比喻过于苛求自己,反而适得其反。 4. 殷勤谢来意,鱼掌岂能兼:你这样热情地来劝我,怎么能让我同时接受你的邀请呢
诗解与赏析: - 昨夜梦行脚,茫然失圣凡。 “昨夜梦行脚”意味着昨晚做了一个关于行走江湖的梦。这里的“行脚”通常指游方僧或行者四处游历、寻求修行的场景,而“茫然失圣凡”则形容在梦中感到迷茫,不知自己是在梦境还是在现实。 - 有人坐盘石,云是补陀岩。 “有人坐盘石”描述了一个坐在大石头上的人物,这可能象征着超脱和宁静。“云是补陀岩”则是将这个场景与补陀岩联系起来,补陀岩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