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曾不识衣衫,裸体年年耐岁寒。犊鼻也知难免俗,乌青三尺是围阑。
土番竹枝词
介绍
《土番竹枝词》是清代诗人郁永河创作的一首古诗。
郁永河的诗歌创作生涯跨越清朝中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还涉猎过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相关推荐
《土番竹枝词》是清代诗人郁永河所作,这首诗通过对土番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翻译和赏析: - 原文: 生来曾不识衣衫,裸体年年耐岁寒。犊鼻也知难免俗,乌青三尺是围阑。 - 译文: 生来不曾见过衣服,裸体每年抵御寒冷。小牛鼻子也知道难逃俗世,乌青色的裤子作为围栏。 - 赏析: “生来曾不识衣衫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土番风俗的竹枝词。诗中描述的是文身习俗,即在背上盘旋着鸟翼形的文饰。后来又变成了文豹纹样的装饰,蛇神、牛鬼等也加入了其中,变得狰狞恐怖。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土番风俗中的文身习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土番人民的独特风貌。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这种习俗的理解和尊重,认为这是土番文化的一部分,值得传承和保护
注释:身上的斑纹直拖到腰部,争相夸耀错综的锦花胜过鲛人的丝绸。冰肌玉腕上都织满了花纹,只有双蛾却无法描绘出来。 赏析:这首诗是咏物诗,以竹枝词形式写孔雀,形象生动。全篇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先从整体上描写孔雀的斑纹,然后重点描写它的羽毛,最后以孔雀和人对比来突出其美丽非凡
翻译:土番的竹枝词 译文:土蕃的大耳朵是奇观,小时候就把两耳钻。截竹为轮轮渐大,像钱像碗复如盘。 注释:土蕃:即土蕃族,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之一。竹枝词:一种民间歌曲,用五言或七言诗的形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历史典故等题材。本诗就是一首描绘土蕃人生活习俗的竹枝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土蕃人的生活场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土蕃人在生活上的一些独特之处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第一句:“丫髻三叉似幼童” 解释: - 丫髻:指妇女的一种发式,通常是将头发扎成多个小髻。 - 三叉:形容发髻的分叉较多。 - 似幼童:比喻其外观稚嫩可爱。 关键词注释: - 稚童:表示年轻或幼稚。 第二句:“发根偏爱系红绒” 解释: - 发根:指头发的根部。 - 系红绒:用红色丝线或绒布等装饰物固定在发根处。 关键词注释: - 绒:一种柔软的丝质材料。
土番竹枝词 覆额齐眉绕乱莎,不分男女似头陀。晚来女伴临溪浴,一队鸬鹚荡绿波。 注释解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和矛盾。 首句“覆额齐眉绕乱莎”,描述了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这里的“覆额”和“齐眉”都是形容人的外貌特征,而“绕乱莎”则描绘了环境的背景。整句诗通过这些词汇的运用,营造出了一种混乱
【注释】1. 铝贝雕螺:指用铝贝和螺制作的器物,这里泛指工艺品。2. 陆离斑驳(lù lí bān bò):形容色彩斑斓、错杂。3. 碧兼红:指青翠的碧色和红色的相间。4. 番儿项下重重绕:即“番儿项上重重叠叠”的意思,比喻女子发饰繁多。5. 绣领宫:古时妇女的颈饰称为绣领,这里借指富贵人家的女子。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女子,其服饰华丽,发饰繁多,犹如锦绣华服。诗中以铝贝
【注释】铜箍铁镯:用铜箍和铁镯等做装饰。俨刑人:像刑具一般。斗怪争奇:比试奇异、奇特之物。事事新:每件事都新奇。多少:很多。丹青:绘画用的颜料和笔料,这里指画家。摹变相:描画佛像等宗教人物的画像。画图:即画画,指绘画艺术。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土番妇女们的生活。她们戴着铜箍、铁镯,打扮得严严实实,仿佛刑具一般,但她们却喜欢斗奇争异,每件事都是新奇的。她们的服饰上绣着很多图案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第一句“老翁似女女如男”,意思是老者像女人一样温柔贤淑,年轻者却像男子一样英武健壮。这两句写男女之间的差别和特点。第二句“男女无分总一般”是说无论男女都同样有其特点和特征,不能以性别来划分。“口角有髭皆拔尽”意思是胡须都拔掉了,这两句写老翁为了表示自己与女子平等的心愿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腰下人人插短刀”:这句诗意味着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一把小刀,这可能表示了一种警惕性或者是对周围环境的防备。 2. “朝朝磨砺可吹毛”:这句话描述的是每天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使得手中的武器锋利到可以轻易割破毛发的程度。这里的“磨砺”和“吹毛”都是用来形容武艺或技巧的精进。 3. “杀人屠狗般般用”:这句话表达了无论面对何种敌人,都无所畏惧,都能使用相应的方法来对付
注释:耕种田地凿井挖渠都是很辛苦,有困难的时候从不向邻居求救。盖房子打车轮都会,还会织网捕鱼捉鱼。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诗人从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入手,通过描绘他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他们勤劳和坚韧精神的赞扬和敬佩。全诗通过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尊重。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劳动分工的特点
【注释】土番:少数民族。竹枝词:一种民歌,以七言诗形式写成,多描写男女恋情、风俗风情、山川风物等。 轻身矫捷似猿猱(náo):轻盈敏捷得好像猴子一样。猿猱:猕猴的一种,性灵巧。编:用竹条编。箍(guō):把竹子编成圆筒形的器物,用以束腰。细腰:即束腰。等:希望。箫(xiāo):长管乐器。凤侣:凤凰一样的伴侣。从今:从此以后。割断:断绝。伴妖娆(ráo):作陪舞伴。妖娆:艳丽。赏析
【注释】 待字:待嫁;童:未成年。男儿:指儿子;有子成童:指有儿女已成少年。任远扬:指任凭他飘泊远行。家园:指家乡、家国。原:本来。不重生男重生女:指家庭重女轻男的思想。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不合理现象的小诗。 “男儿待字早离娘,有子成童任远扬。”这两句说:男孩子到了成年就离开了父母到外去闯荡世界,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就更不管父母的死活了。 “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园原不与儿郎
诗句:女儿才到破瓜时,阿母忙为构室居。吹得鼻箫能合调,任教自择可人儿。 翻译:女儿才刚刚到达了十五岁,母亲急忙为她建造了小屋。她吹奏的箫音能够和谐地搭配,即使她自己选择伴侣也是无妨的。 注释:女儿(年方十五),“女儿”是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破瓜时:“破瓜”是一种古代女子成人的标志,指的是十五岁。 “阿母”指母亲,“构室居”是指建造屋子居住。 吹得鼻箫能合调:形容她的箫吹得非常好
注释:只要娇女得到欢心,那见到孔雀屏就会打开。一旦赢得芳心就要牵手,还要在牙齿上刻字缔结婚约。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图景。首二句通过描写女子得到男子宠爱的情景,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第三、四句则是男子为了赢得女子的心而采取的行动,既表现出男子的主动,又透露出男子的狡猾与虚伪。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注释: 乱发鬖鬖不作緺:乱发的男子不梳头,不梳理头发。鬖鬖,形容头发蓬乱的样子。 常将两手自搔爬:常常用手搔抓头发。 飞蓬毕世无膏沐:像蓬草那样一生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一样绸缪是室家:就像夫妻之间互相爱护、照顾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乱发蓬首的男子的生活状态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把乱发蓬首的男子比作飘荡在天地之间的蓬草
土番竹枝词 谁道番姬巧解酿,自将生米嚼成浆。竹筒为瓮床头挂,客至开筒劝客尝。 注释:谁说那番邦女子会酿酒?其实她只是把生米嚼碎后做成了酒浆。用竹筒做酒壶,挂在床头,客人来访时打开酒壶,劝客人品尝。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番邦女子巧妙制作酒的情景。她不使用酿酒工具,而是直接嚼碎了米粒,将其制成酒浆。接着,她又将竹筒作为酒壶,挂在床头。当客人来访时,她会打开竹筒,让客人品尝这独特的酒味
【注释】夫:丈夫;携:拿着;弓矢:弓箭;妇:妻子;锄耰:农具,泛指农事;无褐无衣不解愁:没有衣服穿,心里不愁;番:吐蕃;罽:毛织品;一围:一块。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吐蕃女子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诗中的“夫”是指男子,而“妇”则是指这位女子。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女子在农耕生活中的坚韧与乐观。 首句“夫携弓矢妇锄耰”,描绘了夫妻二人一起耕作的场景。丈夫手持弓箭,准备狩猎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竹弓楛矢赴鹿场,射得鹿来交社商。 - 关键词:“竹弓”、“楛矢”、“鹿场” - “竹弓”指的是用竹子制成的弓箭。 - “楛矢”是指用楛木制作的箭。 - “鹿场”是指用于猎杀鹿的地方。 - 整句意思是说,人们拿着竹弓和楛矢去猎杀鹿。 2. 家家妇子门前盼,饱惟馀沥是头肠。 - 关键词:“家家”、“妇子”、“门前”、“盼”、“饱惟” - “家家”表示每一家。 -
【注释】:莽:广大,辽阔;元来:原来。舠:小船。刳:剖开。浮瓢:像浮在水面上的葫芦。澨(shì):水边。弄潮:指在海边玩耍。 【赏析】:此诗是一首竹枝词,描写了土家族人夜潮中嬉戏的生动景象。首句点出主人公,即土家人,“小舠”即小船。次句写他们刳木为舟,刳木成舟说明他们善于利用自然的材料。三、四句写他们在月明之夜唱着歌在潮水中嬉戏玩耍,表现出他们欢快的心情和对生活的喜爱之情
【注释】: 种秫(shú):种植高粱。甫:刚,刚刚。计:打算,谋划。馀皆:其余的。平原:指田地,泛指田野。罄(qìn):尽数,全部。觞(shāng):酒器,这里指酒。 赏析: 此诗写农家丰收之喜悦。首句“种秫秋来甫入场”写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把高粱插进田里,秋天来了,高粱才刚刚进入田间;次句“举家为计一年粮”写收获之后,全家人盘算着一年的口粮问题。第三句“馀皆酿酒呼群辈”,说除了种的粮食
注释:梨园:古代宫廷歌舞团的名称。敝服:破旧的服饰。蒙茸:蓬松杂乱的样子。尚红:喜欢红色。曳朱襦:穿着红色的短衣。或半臂:有的穿着半袖的衣服。土官气象:土官的风度和气派。已从容:显得从容不迫,自在自若。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土司妇女的装束,反映了土司统治下的土族人民生活习俗。全诗以“红”字贯穿,生动地描绘了土族人民的服装、服饰的特点。诗人巧妙地运用“尚”、“曳”、“或”等动词
注释: 1. 土番舌上掉都卢:土番,指吐蕃人。舌上掉都卢,比喻吐蕃人像舌头一样轻易地被吞并。 2. 对酒欢呼打剌酥:喝着酒,高兴地歌唱着。打剌酥,是一种乐器,用羊角制成,声音洪亮。 3. 闻道金亡避元难:听说唐朝灭亡,吐蕃人为了躲避元朝的征讨而迁移到这里。 4. 飓风吹到始谋居:狂风席卷而来,他们才开始谋划在这里定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一个吐蕃族人迁徙到新的地方的生活场景
【注释】 负:背负。游魂:指鬼魂。傀儡番:指鬼,因为鬼没有面孔,所以称为“傀儡番”。髑髅(tuólú):骷髅。豪门:富贵人家。 【赏析】 此诗以“土番竹枝词”为题,是诗人在四川某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对当地的土人生活作了形象的描述,揭露了当地土人的野蛮和残酷,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愤慨和不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对于这种生活的厌恶和反感。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