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 · 第一回 ·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来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这且不表。
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做号。大家因他为人颇不讨厌,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残。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他年纪不过三十多岁,原是江南人氏。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来曾进得一个,教书没人要他,学生意又嫌岁数大,不中用了。其先,他的父亲原也是个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实缺,回家仍是卖了袍褂做的盘川。你想,可有余资给他儿子应用呢?
这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自然“饥寒”二字渐渐的相逼来了。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这年刚刚走到山东古千乘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渍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
那年春天,刚刚老残走到此地,黄大户家管事的,问他可有法子治这个病,他说:“法子尽有,只是你们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权且略施小技,试试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别的病是神农、黄帝传下来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传下来的方法。后来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授,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此方法了。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于是黄大户家遂留老残住下,替他治病。说也奇怪,这年虽然小有溃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老残游记 · 第一回 ·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老残游记》是清代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共分二十回。全书描写了作者在游历大江南北的过程中,目睹各地人民生活的艰辛和遭遇的种种不幸,从而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讲述了作者在大运河上旅行时,看到沿岸地区因土地贫瘠而无法种植粮食,导致人们生活困苦。同时,由于河道中的泥沙淤积,船只无法行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由于风力过大,河床中的泥沙被吹起,形成波浪,给人们的生活安全也带来了威胁。

在这一章中,刘鹗通过描绘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他认为,土地贫瘠和河床淤塞是导致人们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而风力过大则是造成人们生活的困扰和危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促使政府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老残游记》是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心和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