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悯不过一点钟之久,那船来得业已甚近。三人用远镜凝神细看,原来船身长有二十二四丈,原是只很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楼之上,楼下四人专管转舵的事。前后六枝桅杆,挂若六扇旧帆,又有两枝新桅,挂着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旧的帆,算来这船便有八枝桅了。船身吃载很重,想那舱里一定装的各项货物。船面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计其数,却无篷窗等件遮盖风日,同那天津到北京火车的三等客位一样,面上有北风吹着,身上有浪花溅着,又湿又寒,又饥又怕。看这船上的人都有民不聊生的气象。那八扇帆下,备有两人专营绳脚的事。船头及船帮上有许多的人,仿佛水手的打扮。
这船虽有二十三四丈长,却是破坏的地方不少:东边有一块,约有三丈长短,已经破坏,浪花直灌进去;那旁,仍在东边,又有一块,约长一丈,水波亦渐渐侵入;其余的地方,无一处没有伤痕。那八个管帆的却是认真的在那里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只船上似的,彼此不相关照。那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队里乱窜,不知所做何事。用远镜仔细看去,方知道他在那里搜他们男男女女所带的干粮,并剥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章伯看得亲切,不禁狂叫道:“这些该死的奴才!你看,这船眼睁睁就要沉覆,他们不知想法敷衍着早点泊岸,反在那里蹂躏好人,气死我了!”慧生道:“章哥,不用着急,此船目下相距不过七八里路,等他泊岸的时候,我们上去劝劝他们便是。”
诗句
老残游记 · 第一回 ·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相悯不过一点钟之久,那船来得业已甚近。三人用远镜凝神细看,原来船身长有二十二四丈,原是只很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楼之上,楼下四人专管转舵的事。前后六枝桅杆,挂若六扇旧帆,又有两枝新桅,挂着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旧的帆,算来这船便有八枝桅了。船身吃载很重,想那舱里一定装的各项货物。船面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计其数,却无篷窗等件遮盖风日,同那天津到北京火车的三等客位一样,面上有北风吹着,身上有浪花溅着,又湿又寒,又饥又怕。看这船上的人都有民不聊生的气象。那八扇帆下,备有两人专营绳脚的事。船头及船帮上有许多的人,仿佛水手的打扮。
译文
《老残游记》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他们同情的心情持续不到一个小时,那艘船已经非常接近。三个人使用望远镜仔细观看,发现那艘船长有22到24丈,原来是一艘相当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楼上,下面有四个人专门负责控制方向。前后各有六根桅杆,挂着六扇旧帆,另外两根新桅杆上挂着一扇全新的帆和一扇半新旧的帆。总共有八根桅杆支撑着船体。船身非常沉重,想来船内必定装载着各种货物。船面站着的人很多,男的女的不计其数,却没有任何遮挡风日的工具,与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三等车厢一样,脸上吹着北风,身上被波涛溅湿,又冷又饿又害怕。看到船上的人都显得生活困难。在八块帆下有两个人在专门负责调整绳索。船头和船帮上有很多像水手的人。
注释
- 土不制水:指船只无法抵挡水流的侵蚀而受损。
- 历年成患:多年来一直困扰船只的安全。
- 风能鼓浪:风浪大时,船只容易受损。
- 相悯:同情。
- 一点钟之久:大约一个钟头的时间。
- 船身长:船的长度。
- 舵楼:船上用于操控船舶的高楼。
- 转舵的事:操控船舶方向的事情。
- 桅杆:船上用来支撑帆的柱子。
- 帆:用来增加航行速度或控制船速的帆布。
- 管绳脚:专门负责管理绳索的工作人员。
- 水手的打扮:水手的工作服装。
- 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 八扇帆:船上的八个帆。
- 章伯和慧生:书中的人物名。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艘巨大且破旧的船只,它因为多年的风雨侵蚀和自然灾害而受到严重的损害。船上的人员生活条件艰苦,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景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他们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生存环境的无力感。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叙述,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