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眛者何?地期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賵者何?丧事有賵。賵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賵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
隐公(元年~十一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是《隐公(元年~十一年)》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部作品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春秋左传》:《春秋左传》,全称《左传》,是古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及周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事件。关于《隐公(元年~十一年)》的内容,它详细记载了隐公即位的过程及其政治决策的背景和原因。例如,文中提及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的故事,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习俗和文化信仰。通过这些记载,后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全称《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专门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春秋公羊传》中对《隐公(元年~十一年)》的解释,强调“王正月”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春秋大一统的表现。公羊家的学者们根据这一原则,对隐公的行为和政治决策进行了解读和评价,从而丰富了《春秋左传》的原始文本意义。
《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全称《谷梁传》,是另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内容同样涵盖了《春秋》的历史记述和儒家的教义解释。在《春秋谷梁传》中,对于《隐公(元年~十一年)》的事件也有详细的阐述,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的记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历法的重视和尊重传统的态度。
《隐公(元年~十一年)》不仅是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宗教观念以及政治哲学。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